闽都在线 牛吃麦 竹枝词与福州

竹枝词与福州

广告位

林万春

我喜欢竹枝词,缘于热爱刘禹锡。这位与白居易齐名的中唐大诗人,脍炙人口的诗句多多,得益于他在川东深入民间学习,他将文人诗和民歌相结合,泛咏风土,歌唱劳动,明白如话。在技巧上大量使用比兴、双关、回环等手法,并将民歌特有的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宛转的音节吸纳入诗中,从而达到所谓“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正如苏轼夸赞的“奔轶绝尘”的境界。

刘禹锡写的11首竹枝词,篇篇佳作。如写爱情的两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含蓄委婉又上口,勾勒了一幅幅富于感情色彩的画面。

竹枝词与福州,也曾碰撞出许多美妙篇章。福州人氏,清乾隆进士,后任广西学政的孟超然,写的竹枝词七首颇有韵味。如:“三山图画本天开,东北飞翔玉凤来。修得龙腰与梅柳,丰碑好峙越王台。”“传来鸦片咬留巴,比淡巴菰笑嗜笳。鬼怕已催官又禁,可怜无赖作生涯。”“小部门街土米红,上溪白粲最玲珑。要知粒食非容易,岁前烧香祷屡丰。”这位解元出身的大才子,将福州的地理风貌、时事民生和风土人情,吟咏得淋漓尽致。

明清两代,福州民间作竹枝词逐渐流行,题材十分广泛。如谢道承的南台竹枝词:“暹罗一去梦魂遥,远浦轻帆不可招。试向罗星塔上望,双江春涨又平潮。”暹罗指东南亚的泰国,片片白帆远去,乌龙江和白龙江像涨退潮一样。多少反映了当时台江商业繁荣、外贸发达的情景。

到了20世纪40年代,福建《南方日报》编辑沈轶刘写过《榕城竹枝》四首,浓墨重彩地反映了本地的市井风俗。其一:“城边春树郁重关,城里千家绕屋山。呼酒客来宫巷外,买杉人向水流湾。”其二:“才过西郊橄榄风,枇杷欲老荔枝红。小楼夜雨烹牛脍,花巷青帘卖肉绒。”

当时,台江一带成为整个闽江流域的商业中心,而在竹枝词中,描绘最多的有鱼、果、米、茶四种,其中又以中亭街的鱼行最集中。道光举人王廷俊写道:“潮船到后正斜阳,压担横山赶市忙。一带中亭街闹堪,钱分铜铁价低昂。”鱼市之中,以鲥鱼最受欢迎,上市时间在农历四月,略早于荔枝,因而二者常被相提并论:“荔枝未熟卖鲥鱼,压担霜痕四月初。”

两岸一家亲,台湾有不少闽籍移民,他们的大米和水果源源不断销往大陆,竹枝词云:“绿皮脆薄护丹砂,异样香甜冷浸牙。好与荔枝同醒酒,台湾舶到送秋瓜。”

忆史追思,“试向风前唱竹枝,榕城何处最相思。城南十里台江路,断尽客肠知不知?”而万寿桥就是一方地理标志,“冰盘沉李共浮瓜,劝客殷勤坐吃茶。他日来时须记取,石桥南畔第三家。”这和郑板桥的“溢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青楼风情也随着繁华蔓延:“家家红粉门新妆,水面风来水亦香。向时但说秦淮好,不道温柔是此乡。”炎夏时,江上还有“舸里婆”,灯光桨影,“侑酒陪客有琵琶”。

福州的乡土诗中亦不乏佳句,如“雷鼓砰轰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期。哪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拜剑开基一世雄,千秋庙食亦崇隆。瀛洲花月春江夜,来赛三郎社火红。”或言天候,或写民俗,无不流光溢彩。还有“虚亭遥跨水中央,五里荷花十里香。度曲水郎齐拍手,一声惊散两鸳鸯。”情景交融,充满一种浪漫的生活气息。虽然题头并无竹枝字样,但形式相似、灵魂相同。包括《月光光》之类,贴近人间烟火,活泼有趣,朗朗上口,被热爱家乡的年轻人所传诵。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