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时来运转在冬至

时来运转在冬至

广告位

王芳

冬至大如年。每到这一天,家乡各家各户都做“时来运转”,隆重喜庆,仪式感满满。我循着旧例风俗,在簸箕里放上“时来运转”的皮、馅料,庄重地摆上了一副红筷子,一对红橘子(寓意大吉大利,家庭兴旺),然后开始搓“时来运转”。

“时来运转”在平潭俗称咸莳,虽然好吃,做起来却很麻烦,颇费一番功夫。“时来运转”,是山珍和海味的相约,蔬菜和地瓜的邂逅。做咸莳的地瓜蒸好后,黄澄澄的甜丝丝的放着晾,散发着诱人的香。记得小时候,趁外婆不注意,我们这些“小馋猫”总是迅速抓一块放进嘴里,然后逃开。熟地瓜倒入舂臼,加上地瓜粉捣烂,直到形成一团黏泥状,全部巴在舂捶上,俗称“提捶”才大功告成。从前,石头舂臼在民间有代表“官印”的说法,稍稍家境殷实的人家,总会在厅堂的角落里放一个舂臼,寓意子孙能官运亨通。

小时候的冬至前夜,彻骨的冷,昏黄的煤油灯柔光下,灯影摇曳,闪烁迷离。我家厅堂的石臼前总围着许多邻居来舂咸莳的皮,一时间欢声笑语缭绕,舂捣的节拍错落有致,声声数点着冬的期待,春的祈盼。舂捣“时来运转”的皮,是个力气活,记得我刚过门,有一年冬至,婆婆使唤儿子们舂捣咸莳的皮。四个大男生,高低错落,从一米六几到一米九几的个子,长得倒是参差不齐,围着舂臼,干得热火朝天,兄弟们有说有笑,那场面也是相当的有趣。

“时来运转”好吃不好吃,功夫在馅料。“时来运转”的馅料,真的是“群英荟萃”。虾仁、章鱼、蟹肉、海蛎,是主角,是配角,是群演?紫菜,香菇,肥瘦相宜的五花肉,咬一口,油花浸润,菜的脆、海的鲜、地瓜的甜,好吃到起飞。胡萝卜站不了C位,做个显眼包也好,哪怕它已经变成小豆丁挤进来,依然是风情万种的存在。怎么能忘了“笋丝”呢?它可是做“时来运转”的灵魂。还有各种调料应时应景凑热闹。待这些食材熟透,晾一会儿,趁热气退去,加入包菜和紫菜。说起来包菜和紫菜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平时若是它们搭档炒上一盘,妥妥的也是下饭神器。

葱末和芹菜是最后一波入席的,它们自来熟不怕生。然后激情澎湃的葱头油,“滋滋”响地浇过菜肴,瞬间这些馅料鲜香四溢,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揪下一团“时来运转”的皮,谓之“搓时”,搓团团圆圆、搓时来运转的祝福。捏成小小的碗的形状,装上料,旋转收口,一个身姿丰腴的咸莳就做成了。

平潭有句俗语:大吃诸娘盼拗九。因为拗九节和冬至一样,是做咸莳的节日。可见旧时贫穷的日子里主妇们对咸莳的一往情深。记忆中,外婆做的“时来运转”是豪华版的,蟹肉和蟹黄是分开剥的,一大碗黄灿灿的蟹膏(蟹黄),五花肉切成拇指大小炒熟,马鲛鱼切成拇指大小生腌。三大碗一字摆开,做一个咸莳包馅料时分别往里头加塞一块。上锅蒸好后,热气腾腾的、温润玲珑的“时来运转”,将唤醒你味蕾所有美妙的想象,这人间至美的古早味呀!

《舌尖上的中国》说,每个人的胃都有一个独特的编码,载着童年对食物的记忆,那是身体里无需刻意的不自觉的乡愁。我的“时来运转”,是多少人舌尖到记忆的珍藏。福州的闺蜜,厦门的弟弟,以及远在欧洲的朋友,念念不忘平潭的美食,那一口家乡的滋味。早年间,心力尚可,至爱亲朋一回来我就忙着做各种家乡美食。或许,爱的最高形式,就是唇齿留香之间的朴素的浪漫。

冬又至,春初生;时来,运转;希望和期盼以及绵延的爱应在路上。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