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棋山禅寺原名碁山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文岭镇前董村,始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唐宋佛教鼎盛时期,碁山寺建有殿堂、僧寮计36座之多,僧众四百余单,规模庞大,声誉远播。
现今重建后的棋山寺对内以僧众静修为主,对外以种种方便接引广大信众。拥有菩提精舍、狮子林、阿兰若、无心茅棚、棋山别院等静修中心。寺院松竹并茂,叠翠重重;远离烦嚣,日照山林时,梵刹相辉影,万籁皆俱寂,惟闻鸟啼声,乃禅修之胜地。
碁山寺是由里人王俸所建。寺后西峰顶有石台,长老相传云:昔有二仙于此枰棋,因名碁山寺。唐宋佛教鼎盛时期,碁山寺建有殿堂、僧寮计36座之多,僧众四百余单,规模庞大,声誉远播,引来四方文人学士竞相登临,赋诗题咏。寺后分别有三座大山:棋山、骏马山、烟台姆山三座大山紧紧相连,烟台姆山上至今仍留下据说龙舟上天时留下的痕迹,湖中每逢端午节还能听到传说中另一条下地的龙舟阴鼓作响。因年代久远,诗多散佚。
惟宋朝时,长乐县令董渊咏有《碁山》,诗曰:“风际有云多世态,海中无底是人心。可堪更问碁山话,一局闲争古到今。”后任县令徐俛亦咏有《碁山》一首,诗曰:“风驭云軿去渺茫,石奇松老尚苍苍。留题尽有争先意,谁识碁山是道场。”
棋山寺虽有曾经的辉煌,但终究离不开成、住、坏、空的成坏规律,自明朝后期,倭寇横行于东南沿海,寺院深受其害,毁于兵火之中。及至清初又有僧人于此间结茅而居,大阐宗风。遂复建禅院,但已无旧时规模,继而辛亥革命爆发,战事频仍,寺院再罹患难。
棋山禅寺,曾经战火屠夷,几经摧毁之后,乃屡毁屡建,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修复后的棋山寺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70平方米。整座寺院沿山势自然上升,层次分明。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西侧有僧寮,再后还有五观堂、念佛堂、维摩诘居士楼。主体突出,巍峨壮观,寺院四面密林相围,漫步其间,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美感,这种感觉只有在这种清净幽远的环境下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