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来自油脂的幸福

来自油脂的幸福

广告位

陈文波

美食家蔡澜年过80,抽烟喝酒吃肥肉,百无禁忌。他有一份“死前必吃”清单,猪油拌饭赫然在列,这是油脂与碳水的最好结合。十多年前,他曾到访闽西,一盘槐猪肉做的梅菜扣肉,吃得他连连点赞,“肥的部分已经走光了油……竟然是爽口的”。

何止是爽口,重要的是油而不腻,非常下饭。

闽西客家人待客向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区区梅菜扣肉只是婉约派。长汀人每到过年,必做一道大菜——烧大块:选上好的整块五花肉,煮熟后抹上米酒、酱油再下油锅,炸至金黄即成。在农村,烧大块又被称为烧盆猪肉,能放很久,吃一个春节都没问题。

儿时过年,记忆中总有一大盆的梅干菜炆烧大块,贯穿流转于整个正月。肥肉在不断的回锅之中,变得入口即化,毫无油腻感,梅干菜在吸收了油脂之后,乌黑发亮,一块肉加点梅干菜配饭,相当满足。

烧大块在连城叫大块肉,我曾在四堡吃过一次,肉切成四指见方,肥瘦适中,炆煮之后,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吃。别看肉肥,一块刚下肚,筷子就忍不住伸出去夹下一块,咀嚼中肉香四溢,吃得满嘴流油也无所谓——谁让这是在城市里吃不到的原汁原味。

如此豪放地吃肉,全省人民都喜欢。同安名菜封肉,是当地宴客硬菜。封肉形似大号东坡肉,却是两种不同的滋味,猪腿肉加入板栗、香菇、虾仁等佐料一起焖烧,滋味十足。在福州,一道破店的蹄膀,安慰了多少“肉食爱好者”的胃;在南平,宴席上少不了的,一定有一道小胖蹄。

肘子蹄膀大块肉,还算肥瘦都有。福建人的妙手,可以将纯纯的肥肉伪装成你一点都吃不出的感觉。

福州有一道传统名菜“桔烧巴”,纯正的肥肉唱起了主角。长方形的猪肥膘肉,先用红糟、盐糖腌制,再调一个有红曲粉参与的薄糊,油锅旺火炸酥即可。因菜品呈红黄色,味咸甜而酥脆,形如一瓣瓣橘子,故而得名。过去,“桔烧巴”口感好,热量高,是抢手的名菜。如今,人们观念转变,肥肉,还油炸!有多远跑多远,没落也是必然。

与“桔烧巴”类似的肥美佳肴还有龙岩新罗的酥肉、福鼎的真假高丽等等。酥肉是新罗区的传统菜,外壳酥脆,里面肥肉化成猪油的状态。出锅成品裹的是白糖粉,酥松脆嫩,口感别具一格。

至于福鼎的高丽肉,相传是宋朝时从高丽国引进,在福鼎,还有真假之分:以肥膘肉为原料的,称为真高丽;用福鼎槟榔芋或番薯为原料的,就是假高丽。我咨询了福鼎朋友,不管真假,它们都不怎么常见了。

看过一句话,猪油是流动的盛宴,油渣是凝结的欢愉。如今想来,这欢愉大多都在记忆里。

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年人,儿时家里都是吃猪油的。每隔一段时间,母亲总会去市场买一刀切的肋条肉,肥多瘦少,可以榨膏,油渣还可以留着炒菜。我最爱炒花菜,油渣中的花菜,口感爽脆,又有猪油香味,给人一种吃肉的错觉。猪油渣也可以剁碎了包饺子,包包子,香极了。

如今,猪油渣远离我们有点久了。远离的理由,无非还是不健康等等说辞。于是,猪油渣也只好委屈地躲在一边,偶尔在一些小吃中露个小脸,打个酱油,证明自己风韵犹存。 闽清名菜池园炣豆腐,各种食材云集,偏偏少不了猪油渣;福鼎的扁食酸辣开胃,洒上猪油渣粉末,顿时活色生香;传统的龙岩清汤粉,用的是牛油渣……一点点油渣,就是画龙点睛。

今天,人们嘴上都说要拒绝油腻,但身体却很诚实,时不时要大快朵颐一番。毕竟,油脂带给人的,是油然而生的幸福和快乐,是世俗日常,是我们真实的渴望。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