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波
漫长时光里,福建先民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虫斗。大虫长虫,都被吃成了保护动物,至于其他爬虫雕虫小虫,那就更是不在话下。
如今,我们依然磨刀霍霍向虫子——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则是为了那份美味。虽然,在外人看来,吃这美食,堪比经历一场冒险。但是值得。
莫言说,田野里的百草百虫,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食谱。在福建,餐桌上虫子的范畴,还要加上大海里的。
土笋冻,福建最知名的“黑暗料理”,这种由海边滩涂里的虫子制成的小吃,从北到南都有,常见而美味。
东道主们也很乐意用土笋冻和新朋友打招呼:端上一盘晶莹剔透的“果冻”,冰凉爽滑,Q弹劲道,笑眯眯地告诉你,这是福建特产,不吃等于白来。如果你尝试了,再微笑地告诉你答案,然后,欣赏你的各种反应。
土笋冻的原料是星虫,学名为可口革囊星虫,明代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中特意介绍,“其形如笋而小……形丑味甘,一名土笋。”土笋生活在海边滩涂的泥里,我见过刚挖回来的土笋,一条条圆嘟嘟的,像钉子,所以沿海也有人称之为土钉。做土笋冻,先要把土笋用脚踩或者用石磙碾压,去掉泥沙,再清洗熬煮,静待冷凝,即为土笋冻。
福建沿海,从福鼎到诏安,皆可见土笋冻身影。福安下白石、莆田哆头、晋江安海、厦门海沧、龙海浮宫,则是省内知名的土笋冻产地,味道一流。其中,豪放的是福安的土钉冻,直接一大盘端上桌,吃时在冻上划出菱形线条,浇上酱油醋等酱汁,用勺舀着吃,很是过瘾;名气最大的则是晋江安海,走几步就能见到土笋冻,随时随地就可大快朵颐。
土笋冻成了网红,但总有人会把它误认成沙虫。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虫子,沙虫虽然也是星虫,但大名却叫裸体方格星虫。而且沙虫比土笋更长,形似蚯蚓,生活在沙洞里,以滤食沙里的藻类为生。福州人称沙虫为“海地龙”,一般用来炒西芹,也有用来涮火锅,做刺身,用蔡澜的话说,一个字,甜!
从土笋沙虫,海边虫子一步步地挑战食客的心理耐受力。当面对沙蚕时,终于,许多人败退下来,无他,实在是因为沙蚕太狰狞了。
沙蚕,学名疣吻沙蚕,常见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和水稻田中。莆田人叫海蜈蚣、福州人叫流蜞,广东人则称之为禾虫。它确实很像蜈蚣,成群扭动在一起,色彩斑斓,乍看之下,实在令人毛骨悚然。如果它被制成菜品,端上桌来,你可能高呼:真香!
罗源的鉴江镇,每年农历九月半后,是“照流蜞”的季节。那段时间正值天文大潮,流蜞性腺成熟,纷纷回到内河交配产卵。此时的流蜞,体态丰腴鲜嫩,为一年中的上品。随着夜幕降临,流蜞随着潮涨,密密麻麻浮游于水面,在月光下灯光下翩翩起舞,乡民们用网兜,轻轻松松就可以捕获多多。当地俗语,“廿五流蜞做新妇,廿六流蜞任你捞,廿七流蜞走亲戚,廿七流蜞塞满街”说的就是这个场面。
流蜞怎么吃?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古人的食谱果然靠谱,流蜞和鸡蛋,堪称最佳搭档,流蜞炖蛋就是一道名菜,香滑爽口。
流蜞样子虽然可怕,但却对水质要求极高,一年可捕季节很短。福州龙祥岛上一些商家往往会提前囤个几十上百斤的“流蜞干”,要吃时再拿出来过一下油,越煎越香,为下酒妙品。
清代学者、福州人梁章钜宦游在外,收到家乡寄来的流蜞干时,也是大喜,欣然提笔:“流蜞风味少人知,水稻菁英土脉滋。梦到乡关六月半,千畦潮退雨来时。”
字里行间,全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