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都在线
永泰西境,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沿着蜿蜒山道而上,松涛声声,泉水潺潺,一方奇岩突兀而出,形似茗壶,古人因之名曰“方壶岩”。这座山,不仅以地貌奇秀闻名,更因一位悬壶济世的道医而流芳千载——张圣君。
方壶寺依岩而建,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距今八百余年。传说张圣君圆寂后,为纪念他除害救民的功绩,尤溪百姓在此立庙祀之。寺庙几经兴废,明隆庆二年重修,至今仍保留宋风古韵。正殿供奉“圣君母像”,两侧分列观音殿与伽蓝殿,世称“方壶母殿”。古人咏曰:“月落天地沉宝璧,日出方壶浮紫烟。”这句诗,正写出了方壶岩的灵秀之气与山中晨暮的幻美。
晨光初启,云雾尚浓。方壶寺檐角掩映于杉林之间,殿堂红墙黛瓦,古意盎然。香烟袅袅,钟声悠悠。几百年来,这里香火不绝,春秋往复,香客行人络绎不绝。每逢圣诞庆醮或上元祈安,四方信众汇聚于此,焚香祈愿,鞭炮声与梵音相和,烟霞氤氲,如梦似幻。
方壶岩不止是一处宗教胜境,更是一座承载了民间信仰、自然灵性与人文历史的圣地。岩体巍峨,洞壑奇异,石刻遍布。沿山而行,处处皆是张圣君当年的传说与遗迹:有他修炼雷法的“雷洞”,供奉天师的“天师洞”,静坐悟道的“禅洞”“桃源洞”,炼丹济世的“炼丹井”,治疫救人的“龙泉”“甘露二井”。崖壁上,“斗法石钉”“挥剑破洞”几行古刻仍清晰可辨,似述说着那一段段斩妖除邪、护民济世的传奇。
山腰的“天池”,尤为奇绝。池水清碧如镜,涌泉不息,倒映天光云影。池畔芳草萋萋,风过林梢,水波生烟。相传此池为张圣君采药炼丹、养生静修之所,池中有“红腹四脚鱼”,民间称“小娃娃鱼”,据说是他为炼药所养,灵性极高。伫立池心亭上,四望云雾浮沉,峰峦环抱,恍若瑶池仙境。
登临岩顶,视野豁然开朗。狮峰与仙桃峰相倚而立,传说张圣君曾于此观仙人对弈,得“仙桃”以延寿。峰顶有“棋盘石”,亦有“炼法场”,传为他修炼之地。朝看日出,霞光万丈;暮观晚照,群峰如火。天地浩渺,山水深情,令人心生敬畏。
如今的方壶寺在社会各界的修复之下,殿宇焕然,佛堂、文昌阁、书斋楼、禅房、避雨亭、牌坊皆整饰一新,古风犹存。信众来此,或敬香,或参禅,或凭栏远眺。山水与庙宇交织成一幅宁静而庄严的画卷。
然而,方壶岩最珍贵的,并非石壁的雄奇或殿宇的辉煌,而是那一脉延续千年的仁心之光。张圣君以医者之德、道者之心济世救人,其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化为闽中山水间的一缕长风,穿林过涧,萦绕于人心。
方壶岩下,泉声依旧。每当云雾升腾,山影浮动,仿佛那位背着药壶、踏雾而行的道人,又在山间穿行。他或在岩洞炼丹,或于溪畔施药,或于峰顶观霞。苍茫岁月中,他的故事仍在被吟诵、被传颂——那是医者的慈悲,道者的智慧,也是人间永不泯灭的善念。
方壶岩,以其山之奇、寺之古、人之德,成为永泰最灵秀的一隅。每一滴泉水、每一缕香烟,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修心济世,仁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