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鲜美胜河鲈

鲜美胜河鲈

广告位

刘长锋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闽侯龙祥岛,每到暑天落潮,童伴们都喜欢到水里捉虾摸蚬,脚掌底不时地踩到贴沙鱼抓起。那时贴沙鱼多,见它形状古怪,童伴们当作玩具嬉戏,玩腻了扔到水深处。殊不知贴沙鱼其实是一大美味,现在想起惋惜不已。

龙祥岛一带河滩沙多,在水中沙里生长着一种模样奇特的鱼,平时它的身体紧贴着河沙表层,当地人称其为“贴沙鱼”。其实,贴沙鱼因其味美,早就被古人惦记上了。宋梁克家《三山志》载:“鲽沙鱼,形扁,浙人呼为箬鱼,淮泗谓之鞋底,以江中者为美。”何乔远《闽书》载:“鲽鲨鱼,形扁而薄,邵武名‘鞋底鱼’,又名‘漯沙’,漯音挞,鱼在江行漯漯也,又名‘贴沙’。”明胡世项《异鱼替.闰集》:“箬鱼,鱼,状似竹叶,闽乡名‘贴沙’。”近代诗人郁达夫也在《毁家诗纪》之十八的自注中提到:“船到洪山桥下,系与王映霞旧游之地,如义心楼贴沙,为映霞爱吃的鲜鱼。”

贴沙鱼是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底栖性的甲壳类或其他种类的小鱼。贴沙鱼体长而扁平,头大而吻短。两眼间有一狭小骨脊,上眼前有凹陷,鳃耙长扁,胸鳍短于头长,尾鳍尖圆形。长眼睛的那一侧身体呈淡棕色,无任何斑点。贴沙鱼古怪在三特:一是形特,呈长椭圆形,身体一边凸起有鳞,另一边却扁平光滑且无鳞,像只有半个身体的鱼,所以也被叫作“半边鱼”;二是色特,这种鱼的背面和沙子颜色一样,平时贴在浅沙浅土中,乍看很难将它从周边环境中区分出来。三是性特,贴沙鱼虽然是鱼,生长于江河之中,但似乎并不擅长游水,平时很少出来活动,大半时间都潜藏在泥沙底中。

我在龙祥岛沙里见过的贴沙鱼,大多鱼小而薄,不过二三两;而在深水河底长成的,个头比较大,大得有一斤多重;还有一种是圆扁形的,又叫“贴边蒙”,酷似多宝鱼,青褐色,黑斑点粗而多,背脊肉较厚,最重的可达一两斤。这种鱼,因体形有点扁,又叫“扁鱼”。

贴沙鱼还是一种“爱情鱼”。雄鱼和雌鱼像鸳鸯一样,相亲相爱,成双成对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地厮守着,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所以,人们常用贴沙鱼比喻对爱情忠贞。据说它们在前进中每当遇到险滩,雄鱼和雌鱼就将身体扁平的一面相互紧贴在一起,两条鱼合二为一,齐心奋力溯流而上,如果其中一条鱼游不动,另一条鱼绝不会独自离去。因此,当地流传有“爱情要像贴沙鱼”的诗句,赞美贴沙鱼的这一特点,并告喻人们要对伴侣忠贞不渝,相伴相携。

贴沙鱼还有一个颇气派的名字,叫“皇帝鱼”。得名缘于当地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福州闽江边一处河鲜店,想品尝福州的特色江鲜。店老板挑了条鲜活硕大的鱼,叫伙计放在案板上对半切开。说来也神奇,切开后这条鱼的一半滑了一下,掉到水中,竟然游了起来。乾隆皇帝看到了十分惊讶,顺口说一句:“这是半边鱼啊!”在封建社会,皇帝的话可都是“金口玉言”,他随口一说“半边鱼”,从此江里就多了这种奇特的生物。

后来乾隆皇帝吃了另一半用青红老酒清蒸的贴沙鱼,十分赞赏,便交代当地官员年年进贡“半边鱼”。人们这才知道这京城食客是乾隆皇帝。从此,“半边鱼”声名鹊起,饮誉京都,又被称为“皇帝鱼”。

捕捉贴沙鱼很有趣。贴沙鱼生性较古怪,平时潜伏在沙土中不动,有挪动也很慢,龙祥岛人即便不用专门的捕捞渔具,也照样能抓到它。比如他们在水中耙蚬时,蚬工脚上可以踩到贴沙鱼,蚬咔(耙蚬具)又可以咔到贴沙鱼,一举两得。有趣的是,贴沙鱼进入蚬咔后,不会游走,常服服帖帖地和蚬子及杂物在一起,可能还以为自己仍然在沙土上呢。蚬工们就这样轻易地连蚬带鱼收获满满。有时,人们在水中游泳或作业,贴沙鱼不会像其他鱼一样被惊吓溜走,仍然伏在沙土中静养做梦,直到人们踩到它身上才想挣脱,但为时已晚。

龙祥岛一带,水缓涨落有序,水质清净,上下游江水带来各种营养丰富的沙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贴沙鱼肥厚柔韧,肉嫩鲜白,鲠少味美,烹煮后让人口涎欲滴。因此龙祥岛一带河鲜店时常将其当作佳肴宴请宾客。贴沙鱼烹饪多采用红烧、清蒸、黄焖,除此还有油炸泼醮、老酒清蒸和红烧糟味等多种烹饪方法。不论怎样烹煮出来的贴沙鱼,都脆嫩酥软、肉鲜味香,远远闻之,就令人垂涎三尺。

在秋天,贴沙鱼可算龙祥岛上的压轴河鲜。秋风飒飒,金浪润沙,鱼肥肉鲜。笔者曾作诗赞道:“龙祥岛上贴沙鱼,潜伏沙中形怪殊。每到秋风声瑟瑟,清蒸炒焖胜河鲈。”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