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强
移居闽侯上街侯官村不到五年,深觉古村变化之快。我时不时到古村里走一走,到古渡码头吹一吹江风,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侯官村地处闽江西岸,这里的江段面宽水缓,是航运的“黄金水道”,是闽江流域的重要港口之一。早年,凡福州西行的轮船都要在这靠泊运载旅客、装卸货物。白天这里江上船帆不断,岸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各种口音的交易声招呼声不绝于耳;入夜,灯光闪闪,这里仍被人流、船只、货物、车马、摊点等,挤得满满当当,热闹非凡,一度成为福州西部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市贸易中心。直到新中国建立前,这里仍是周边地区许多人前往省城的起点和中转码头。古诗“潮回画楫三百只,香满红楼千万家”,就是对当时这里繁华场景的真实写照。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水口电站的建设和洪塘大桥的建成通车,侯官古渡才渐渐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功能。为防范水患,当地又沿渡口兴建了长长的防洪堤坝,并在古渡口旁建起侯官水闸。此后,繁华一时的侯官古村古渡古码头逐渐冷落沉寂,褪去了昔日的光彩。
伴随着侯官村作为福州市唯一全省地名文化遗产,入选“千年古村落”,古渡口码头沿江一线的沙滩被打造成沙滩观光区和古码头主题公园,与古村街、城隍庙、镇国宝塔、螺女庙等古迹,亮灯成串,连成一线,创建“夜泊侯官”品牌,再现古渡盛景。
每当夜幕降临,成群结队或远或近而来的人们,漫步于江边,伫立于洁净沙滩,听江水轻涌,看船灯点点波光粼粼,赏轻歌曼妙,享习习江风,品烧烤河鲜,就青红美酒,沙滩、天幕、夜市、露营,在一排排高高挂着的红灯笼映照下,与月色朦胧中的古街古庙古塔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当年的古渡码头,感受到了昔日的烟火气息。
长年在漓江上肩挑鸬鹚,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持筏杆的黄全德老人,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向世人昭示了坚持鸬鹚打鱼、竹筏为渡、油灯照明的渔翁之道,同样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力量。他的事迹和影响,给了我们对自然和人生的一个深刻领悟,这就是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传承,是人类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因而,他的形象被铭刻在20元人民币上,成为漓江的一张“活名片”。
侯官古村古渡,有着可与漓江媲美的乌龙江,江上同样有勤劳朴实的船夫渔翁,江畔还有着田螺姑娘的美好传说,并塑有螺女神像、建有螺女庙,供人们景仰。希望未来挖掘和推出更多有文化内涵的文旅项目,留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