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话》杂志
绝顶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海拔919米,为鼓山最高峰。《福州市地名志》记载,峰顶形似覆釜,常年多被云岚笼罩。福州民间有谚语:“鼓山戴帽,三日泥道”,意思是若峰顶云雾密布,三日之内必有雨。南宋《淳熙三山志》载:“先是榛莽,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与诸公始披刈。”可见早在北宋年间,绝顶峰已逐渐进入福州人的视野。
绝顶峰是福州主城区唯一能远眺大海的所在。晴日登临,可东望碧海万顷,五虎、川石等闽江口诸岛在烟波浩渺中巍然矗立。黎明时分更可观日出奇景。清人《鼓山志》描绘峰顶四望之景:“南望双江如带环绕,隔江诸山如象奔虎踞;西望郡城若图书远近,村落若聚米若布棋;北望万山争奇竟峭,若拥而立其后;东望大海一气茫然,螺髺数点隐见烟波中。”其气象壮丽可见一斑。
峰上摩崖石刻亦极具文化价值。自北宋至民国,历代题刻众多,其中最早的为北宋熙宁四年(1072)竦绅烈三人所题《鼓山铭》;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题下“天风海涛”;清代船政大臣沈葆桢留下“乐善不倦”。这些石刻是鼓山摩崖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绝顶峰的历史积淀。
古代官员亦常在此祈雨。“大旱祷雨官常请水于此”,《鼓山志》收录了宋徐鹿卿《请雨记》、宋真德秀《祷雨疏》及清喀尔吉喜《遣官祷雨疏》等文辞。文人墨客亦多有题咏,元代帖木儿诗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生动描绘了登峰纵目、万山皆俯的雄浑气势。
老人常言,“不到鼓山,不算到福州;不看鼓山摩崖石刻,白来到鼓山。”小时候常常听老人讲,福州人死后都要到阎王爷那儿报到,阎王爷升堂,敲响惊叹木,问道:“你是哪里人?”“福州人。”“绝顶峰有没有去过?”“没有。”阎王爷大怒:“小的们,把这个骗子打入十八层地狱!”“福州人怎么福州的最高峰没去过?那么好的风景没看,分明是骗子!” 此虽戏言,却折射出绝顶峰在福州人心中的地位。遗憾的是,现在的福州人基本上都成了“骗子”。
鼓山又为城东南屏障,绝顶峰长期为军队驻地,普通人不得入内。山顶的雷达天线便是当年遗留的设施。至今,峰顶仍为军事禁区,那些珍贵的石刻亦多“养在深闺人未知”。近年来,随着鼓岭与鼓山旅游开发的推进,鼓宦公路焕然一新,般若寺、白云洞、良心寺等地相继整修。登绝顶峰大致有三条已知线路:一是自鼓宦公路上行,经涌泉寺步行两三小时至白云洞分岔口,再循军用盘山路上行;二是自下院“勇敢者之路”登山,途经十八景停车场与盘山公路,绕入鼓山梅里景区,继而抵达石碑林与涌泉寺;三是经梅里绕道,穿行铁栏木梯,从后路进入石碑林,再接入古道上行。
其中,古道自白云峰至绝顶峰分为两段。白云峰段路况崎岖,两侧多为松林与杂树;绝顶峰段则两旁竹林成片,清风拂过,沙沙作响,诗意盎然。古道原本直通峰顶石刻处,今已被新修水泥路截断。登至石刻处,可见部分已由景区描红修复,《请雨记》之类的文字略现原貌。
立于绝顶峰之巅,俯瞰福州大地,万千思绪油然而生。斗转星移,昔日冷战的硝烟已随风而逝。相信这条湮没半个世纪的古道,终将重新回到福州人悠然的步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