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星
凤髻山位于平潭大练岛的东面岬角,正对苏澳钟门村,中间只隔着一条狭窄的海峡。山的西北面怪石嶙峋,丛岩高耸,形似凤凰的冠羽,因此得名“凤髻山”。古时又称“卫营山”,因为明代初年山顶曾筑有烟墩要寨,“卫所营寨”之义便由此而来。后来因平潭方言中“卫”与“围”音近,渐被讹作“围营山”。山脚下的村落因此得名“围营村”。
《平潭县志》(民国版)中记载:“凤髻山在大练岛上,高数十仞,周围十余里,山势圆而尖,上有烟墩遗址。”书中还引《闽都记》云:“居民环集辐辏。洪武初,与海坛同徙内地,设烟墩瞭望。”凤髻山地势险峻,居高临下,自古便是兵家要地。明洪武二十年,朝廷严行海禁,沿海岛民被迫迁往内地,大练岛一度荒废,唯凤髻山上仍建有烟墩,用以警戒海防。
如今战火早已远去,凤髻山却因交通不便而鲜有人至。直到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大练岛互通接口完工,山岛的宁静才又被打破。
那天是庚子腊月十二日,午后天气晴朗,我与两位好友相约登凤髻山。自平潭城关出发,沿中山大道上桥,穿越海峡,二十分钟便抵达舍仁宫村。再往东行至瑞洋村,因施工,道路中央被挖出一条长沟,或埋电缆、或铺管道,只得小心避让、缓缓而行。车底不时剐蹭着碎石,颇费周折。折北行至围营村,方才重又畅通。
片刻后,凤髻山已隐约在望。周围山峦叠翠,林木苍苍,仿佛从海岛骤然进入了山地深谷。山脚西峰一带,岩石如莲盛开,又似狮子怒吼,极为壮观;南坡陡峭,无路可上。我们绕行至西北坡停车,极目北望,月举村静卧山海之间,宁静悠然。渔村虽然靠海,却几乎看不见渔船,想来因交通不便、渔产难销,多数村民已外出谋生。远处海上可见一排排风电塔,那是中广核的海上风电场。平潭地处台湾海峡西北,风力强劲,是世界三大风口之一。风电项目不仅利用了自然资源,也减轻台风带来的破坏,可谓变害为利。
再回首东南,凤髻山被一座高岗遮住,只得顺北坡登上高岗。此时群峰尽收眼底,南峰最高,北峰稍低,两峰间以山梁相连。要登诸峰,须先下到山谷,再沿北坡上行。南坡密林丛生,荆棘缠足,藤蔓横生,我们只得择路而行。抵达谷底,整了整行装,循着石径攀向北峰。
北坡常年迎风,山体裸露,石砾遍地,植被稀少,行走倒也方便。接近山顶处,有一片平坦的台地,残墙犹存,约二十米长,一米宽,与天然岩石相连。崖壁东向临海,正对月举澳。或许是国民党当年的防御工事遗迹,也可能是明代的烟墩旧址,已不可考。北峰更上无径,我们遂折向南,沿山梁穿林而过。
山梁上相思树成片,枝叶婆娑,阳光洒落,幽静而美。出林后,西峰巨石如簇,形若凤冠,正是县志所载的奇景。我们留待返程再访,先取道南峰。
南峰岩石陡峭,如假山叠砌,藤蔓攀崖,随风摇曳。登顶之处,风势凛冽,几乎立不稳,只得稍作停留便下山。南峰东侧不远处有一方高台,地势平坦,草木繁茂。立于台上,可俯瞰钟门水道,水光潋滟,舟船往来;对岸渔排密布,村舍依岸而建,生活安然宁静。南望海峡大桥,银龙横空,光影闪耀,壮丽非常。
回望脚下,又见残垣断壁,西南两面尚存,东北被草木掩映。此地视野开阔,又临水道,当是古时瞭望之所。北峰的遗址,或许正是后世军工遗迹。
我们沿原路返至西峰,怪石层叠,形如凤冠,奇伟异常,正印证了古人所言。大家兴致盎然,拍照留念。夕阳渐沉,山色空蒙,只得依依下山。
回到车上,回望凤髻山,峰峦静默,松涛依旧,风声似在讲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于是写下此文,留给后来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