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力
暑假到了,我带着两个孙女,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莆田仙游的仙水洋避暑。仙水洋不仅气温比城里至少低了5摄氏度,而且这里的水势的确好。没有那种波澜壮阔的波涛,却是细水长流的温柔。溪水清澈见底,卵石顺溜光滑,间或游过几尾小鱼,倏然便不见了踪迹。
浅浅的水,刚没过脚踝,缓缓滑过,凉而不冰,正好消融了暑气。“爷爷,快来!”大孙女早已脱了鞋子,蹚入水中向我招手。小孙女有样学样,却一个趔趄,险些跌倒,惹来姐姐哈哈大笑。我赶忙下水,往河中踱去。脚刚触水,一股清凉便从脚底窜上来,瞬间通体舒泰,暑气尽消,只留下浑身清凉。
一遇到水,两个丫头早已撒欢。先是在水中你追我赶,蹚出一串水花。朋友买了两支水枪,这下可好,她们玩得可欢了,你射我,我射你,衣衫尽湿,满头水珠,一片笑声,几声尖叫,让溪里充满了欢欣。
仙水洋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天然胜景,素有“闽中水乡明珠”之称。其名“仙水洋”,传说因古时有仙人临凡沐浴而得名。又因溪水清澈如镜,山青水美,故称“仙水”。关于仙水洋的由来,民间相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曾在此修炼,因其道法高深,引得溪水灵气汇聚,遂成仙水。仙水洋的自然景观独特,溪流蜿蜒,两岸青山叠翠,水清石秀。每逢夏日,溪水清凉宜人,水质甘冽,成为避暑戏水胜地。
自南宋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曾到此游历,留下不少佳作。南宋文人刘克庄多次到此游玩,他在《夏日溪行》中写道:“溪行暑气清,石濑溅衣湿。坐爱清流久,归途日已夕。”明代文学家黄仲昭在游历仙水洋后诗赞:“仙溪流水碧潺潺,夏日炎炎到此闲。一掬清波消暑气,更无尘事扰心间。”诗中“一掬清波消暑气”一句,道出了古人夏日赴溪边戏水的惬意。仙水洋的清凉,不仅驱散了身体的炎热,更让心灵归于宁静。
玩累了,我们便坐在溪边石上歇息。四周林木葱郁,遮天蔽日,只漏下些斑驳光影。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跳跃,偶尔发出一两声清脆的啼鸣,又扑棱棱地飞走了。山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作和,仿佛奏和一曲天然交响曲。溪边帐篷鳞次栉比,有人在溪边支起烧烤炉,一阵阵肉香随风飘逸。
“爷爷,我肚子饿了。”朋友带我们到附近一家农家乐吃土菜。不一会,饭菜上桌。小河虾炸得酥黄,撒了点椒盐,入口酥脆,隐隐有股清甜。五花肉肥瘦相宜,蘸点蒜泥酱油,入口即化。苦菜是用猪油炒的,微弱的苦味伴随猪油的回甘。土鸡汤放点香菇、八角、姜片,撇去油膜,端上来的汤清澈透明。小孙女一口气喝了三碗。主食当然是莆田面,由海鲜、红菇、猪油渣等汤底烹煮的面条,汤汁清而不腻,面条筋道弹牙,兼具汤面与拌面特色,是莆田的非遗美食。
饭后,我和朋友去喝茶。古人在夏日喝茶,常伴焚香。元代名儒黄庭坚有诗曰:“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茶解渴,香清心,二者相得益彰。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详记焚香之法:“夏月宜用沉香,能祛暑气。”他建议将沉香屑与蜂蜜同蒸,使其甜润更甚。清人李渔则爱在荷亭焚香,认为水汽能助香韵。这些讲究,今人看来或嫌繁琐。但正是这份闲情,让生活有了诗意。
黄昏日落,天边那道彩霞渐渐淡去。仙水洋四周沉寂下来,树影随着溪水汩汩,轻轻摇曳。点上一块沉香,燃上一炉,再沏上一杯老枞水仙。茶水入口,在水的后部隐隐浮上一丝丝枞香,杯底的岩韵厚重,骨头感十足。炉里,沉香烟缕袅袅上升,渐渐消散在空气中。沉香的那缕轻烟,在古人眼中便是超脱尘俗的舟筏,那是一种在喧嚣中守住宁静的心境。
窗外,明月高挂。屋内,香已燃尽,余韵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