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雨
今晚,选择这家海鲜餐馆聚餐。点餐时,看到食材保鲜柜里各种海鲜渔获,新鲜耀眼,琳琅满目,不由得食指大动。其中有一种鱼,比马鲛鱼小,比马鲛鱼肥,肥得圆滚滚,青白有棱,很像袖珍版的金枪鱼。感觉应该不错,“这个来一盘”。“好,巴浪鱼,几只?”“一人一只,来8只。”“还是一人半只吧,4只够了。”“好。”
吃到中途,巴浪鱼上桌了。盐蒸的,看起来好看,吃起来肥而不腻。还好只吃半只,不然就有点腻了。这个腻,是因为有比较多的鱼肉脂肪。这巴浪鱼非常鲜美,人称海中游泳的氨基酸。得空时上网查查,不由得大吃一惊——几十年来见到、吃过的各种“熟鱼”,原来都是巴浪鱼。
记得小学放暑假时,我和弟弟一起到长乐漳港的叔叔家住了一阵子。村里组织讨小海,我们自然好奇地参加。一副拖网,一艘木船,一位掌舵的老大,四个摇桨下网的年轻人,还有我们分两队负责腰缠扣绳、倒退拉网的妇女和少年。一网拉上来,活蹦乱跳的鱼,满满装几渔箩。有各种海鱼,如银光闪闪的小带鱼、嘴巴尖长的针鱼、扁圆如光洋的发财鱼,最多的就是俗称“熟鱼”的小鱼,应该是网住鱼群了。讨小海,拉上来的第一网渔获都是我们自己吃。一篓一筐装好鱼后放入大锅中,用盐水煮熟,取出后就可以吃了。没有刮鳞,也不剖肚去腮,煮熟就吃,就像煮饭,被称为鱼饭。
叔叔家在门楼大队百户生产队。百户,名字很简单,有一百户人的村子。后来才知道其实不简单:这是军队驻地。漳港是海防重地,百户和千户乃至于万户都隶属于“所”,相当于连队、营或加强营。“所”相当于团的建制,上面的“卫”就是守备师一级了。我在那里时,只有海边一个石头砌的民兵哨所。
读中学,先是在山区的鸿尾。那里有一条溪流,从最山里的溪源村,流到元口,汇入闽江。因此,吃的水产主要就是河鲜,淡水鱼虾、河蚌、蚬星等。有些是自己下溪进湖捉的。海鱼很少见,有的也多是鱼干。比如我们吃煮粉干,常常是河蚌煮粉干,泥鳅灴粉干,田鸡煮粉干。偶尔想吃海鲜煮粉干,就找些熟鱼干。
后来到了莆田,海鲜多了,熟鱼干就不稀罕了。想到鸿尾中学的玩伴平生家对海鲜的向往,就买了熟鱼干寄去。考虑到寄包裹很贵,就把熟鱼干的头、肚子和骨头都掰掉,寄去“精干”的纯熟鱼干,自然得到平生兄回信“点赞”。
中学毕业,招工进省地质队,分配到普查钻机中队。钻机从闽清白中移场到平潭北厝。平潭是个海岛。每次进出岛,都要乘渡轮。而我每次过渡都要晕船。平潭的海鲜多,我们的野外补贴高,有时候会很奢侈地买海鲜吃。例如一只一斤多的蟳,小锅都放不下,买来煮了吃。钻工兄弟有家庭的,则会买一整筐的鲜熟鱼,晒成鱼干,就是熟鱼干,带回家。
考上厦门大学后,又跟熟鱼结上缘。我们学生食堂的菜有著名的“炒三丝”。在表演文艺节目时,有人说到“炒三丝”台词,还博得满堂彩。而我最喜欢吃的是炸熟鱼。这种熟鱼比我过去吃过、见过的熟鱼都大,更肥胖有肉。后来看校友回忆文章,读许晓春的《厦门饮食文化》,才知道那是熟悉而陌生的巴浪鱼。
巴浪鱼,好好听的名字。原来学名叫竹荚鱼,是鲈形目鲹科竹荚鱼属鱼类,别名真鲹、山鲐鱼、大目鲭。我觉得还可以雅称“小金枪鱼”。体呈长纺锤形,侧线鳞全部为强大棱鳞,尾鳍叉形,身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胸鳍、臀鳍、尾鳍黄褐色,颜值非常高。加工方法主要是熟制,就是蒸熟鱼;干制,就是晒熟鱼干;盐制,就是直接上桌显摆;腌制少见。最美的是鲜熟鱼饭,烹饪时除盐之外不加任何调料,品尝的就是食物的本味,达到“至味无味”的境界。
巴浪鱼啊,不管你名叫什么,好吃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