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济宫位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鳌峰山麓,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年青圃青草医曾神孙因为永乐皇帝治好疑难重症“背袱毒疮”,推言医术妙方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两王”神授拨请,永乐帝痊愈后,为表彰“二王”救命之功,在青圃择地建灵济宫,特御制灵济宫碑。该御碑坐落于灵济宫内进门南侧,坐东朝西,具有明代官式风格,是福建省现存唯一一处最大的御制石碑。
御碑通高6.2米,宽2.1米,厚0.65米,据体积测算,碑体重20多吨。当年这件庞然大物,在交通不便、科技不发达的明代,从南京运至福州目的地,从采料到运抵,从吊装到落座,全凭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完成的。
为了考证灵济宫御碑碑石的来源,2010年冬,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特地到南京对当地石材进行调查,发现南京明孝陵园里的神功圣德碑、神道两侧石像等,其石材不论颜色、纹理质地、硬度等,均与灵济宫碑的石材质地一样。为此,曾江馆长得出灵济宫御碑碑石的原料来自南京阳山。
如此高大的石碑及龟蚨,是怎样从南京运来的呢?据《徐仙真录》记载:“于南京凿石碑并龟趺航海而来,仍集军夫万人建立其奉。”当年,明成祖下令建灵济宫,一方面由工部督促福建布政司经办,并派内臣张达、太监郑和、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委张贵、太常寺少卿周纳会同福建指挥使童俊、行部司委指挥韦庸、布政司右忝政祖述、按察司副使许升以及福州府闽侯地方官员亲临督造,还要求“专掌其事,不预他政”。同时,工期要求“务要整齐,本年四月二十六兴工,次年五月初六完竣”。 另外,运御碑行程由三宝太监郑和奉旨率船队择第五次下西洋航期,出长江,经海路南下,入闽江,靠泊长乐太平港。据传,船队从乌龙江至青圃花了三个月时间。
《闽都别记》第270回有这样一段记载:其石龟运至灵济宫,将已立之碑卸下,在此龟背上凿孔,将碑抬上龟背竖立,竟抬不上,搭天车,亦不能上。弄至二日不得成立。皆以龟大而高,又光滑,人不能立脚,正无主意间……如何立碑难倒了当差的工匠。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旁观的老者悟出了“若要石碑立,除非不见龟”的道理:“可先挑运土块石头,将龟堆埋土中,只露脊背凿孔,四旁皆堆土,果不见高,又有立脚之地,待碑立了,再开除去土,龟便现出。神汝如此行动始能成功也”。众人便依此法行事,终于将碑立了起来。
龟背上的凿孔又是如何安装上碑体呢?据民间传说:先将海盐填满凿孔,然后用粗麻绳捆绑绞力校正,渐渐用开水将盐溶化,形成“公母”助套的办法解决。人们参观灵济宫壮观的御碑时,无不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