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们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多姿的首邑大地,散落着样式不一的各色廊桥,它们造型优雅,静卧山水之间,历经沧桑,依然伫立千年。
福建,是我国桥梁较多的一个省,素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称。闽侯作为八闽首邑,地理环境独特,西北诸山环绕,绵亘纵横。东汉置县以来,先辈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出一座座既讲究科学实用,又融入艺术内涵的桥梁。它们横跨山涧,融入山水,构成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其中,最突出的就要数木拱廊桥。
木拱廊桥又称风雨桥、贯木拱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桥上的廊屋不仅能为过往行人遮蔽风雨,又能增加桥身自重,抵御洪水冲击。八字型木拱架仅凭圆木斜穿直插、纵横交错、互相承托、衔接严密、结构稳固,历经数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它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
闽侯桥梁历史,早在汉无诸时期,就有修建木桥记载。目前闽侯仍有 7座 保存完好的木拱廊桥,其中明代木拱廊桥 1座 ,清代木拱廊桥 3座 ,还有 11座 形式各样的单孔平梁廊桥。它们主要分布在廷坪和大湖的山区一带,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风雨廊桥,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它只默默屹立着,在大山深处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
远济桥又名石陌桥,位于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南山涧上,横跨大目溪,东西走向,为单孔木拱廊桥。两岸岩石为桥台,木拱构架为斜撑式,飞架水上,顶排架以木梁,桥面横铺木板。
廊屋单檐悬山顶,高4.5米,四柱九檩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两侧设木护栏,全长33米,宽5米,桥身距溪底高20米。琼楼高悬,山瀑飞泄,在周围葱翠的山景映衬下,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千百年来,古桥与日月为伴,风雨同行,利济行人,造福民众;既承托起先辈的意志和期盼,但也默默承受着一次次天灾的侵袭。
三溪桥,原址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六锦、坂头两村交界处,因雪溪、院里溪、东溪三溪在此交汇而得名。三溪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跨石墩木拱廊桥,全长32米,耸立在雪溪东、西两岸半山悬崖峭壁间,奇峻非常。
2016年,受台风“莫兰蒂”影响,闽侯县遭受特大暴雨侵袭,导致山洪暴发,特别是廷坪乡、大湖乡过程雨量接近200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洪水直接击垮桥墩,造成三溪桥等完全冲毁。历经多年时间,三溪桥重新以“原貌”屹立在溪水两畔。
塘里桥,位于闽侯县廷坪乡塘里村,旧时为塘里通往大湖的交通要道,整座廊桥保护较为完好。塘里村是廷坪乡范围内仅存的一处畲族聚居村落,村居依山而建,临水而设,古朴精致。流水潺潺,廊桥独立,恰似一幅“小桥流水人家”。
廊桥是一道景,虹梁跨水,更像是一部书,记满千年古邑的文化符号,引我们通达古今。正如白沙远济桥桥匾上的一句话,“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桥之心为心,则天下何远而不济哉!”跨越峻岭的廊桥不仅寄托着先辈们鸿鹄之志,同时也在鼓励和告诫后人,只要有决心和努力,目标定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