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侯县尚干镇在汉晋时期并不叫尚干,而是叫上虞,后来为闽县七里之首,名为永庆里塔林村。
尚干镇的林氏,是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的“十八姓从王”中的一支。尚干林氏祖先——林穆,系山东济南的士族后裔,世居在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为躲避战乱,随王潮、王审知的军队于公元885年辗转入闽,成为陶江林氏姓的先祖。到了宋末元初,林穆的十三世裔孙林津龙官至户部尚书干官(相当于明清户部主办官员)。因他为官清正、民怀其德,所以当地人就将林津龙的官名定为乡名,这就是尚干镇镇名的由来。
据《尚干义姑传》记载,义姑生于大宋景定二年(1261年),佚其闺讳,但称曰五娘。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义姑的哥哥林维本带着家人、族亲乘船到长乐筹岐山,为已故的先祖扫墓,岂料,就在乌龙江上,遇到了风浪,巨大的风浪将船只掀翻,林维本等人不幸遇难。
此时的林家只剩下义姑和年迈的祖母、九岁的侄女,以及嫂子郑氏四个女子,而义姑的嫂子郑氏怀有身孕,不久后生下了一名男婴,取名林元士,便因悲伤过度离开了人世。面对绝境,义姑没有逃避,她封锁妆台,扛起了全家的重担,并立誓终身不嫁,以弱女之躯持家,奉孝祖母、抚育遗孤,为延续、保存林氏后裔,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含辛茹苦三十春秋,换来尚干林氏的复兴,成为闽中旺族,造就其一门“十八进士,三千学子”的辉煌。
尚干七里的母亲河叫“淘江”,亦称“淘水”。据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考证:其上游自侯官、永泰西南流之水,至五通港交会而下注。江之下游则接乌龙江的峡兜,两峡如门,海潮乘涨而上,冲涌三块塔礁诸洲。洲之北为螺江,洲之南为淘江。
建于南北朝,距今1400多年的庵塔,犹如一位见证尚干久远历史文化的老人,伫立于尚干镇塔林山(珠山)的山顶。庵塔,塔身实心,高9.2米,共分7级,塔身呈八角形,用花岗石砌成。庵塔秀丽挺拔,外形别致,更有雕工粗旷、形象生动的佛像、古兽、花草、飞天等。
据《三山志》载:“塔林寺在方山下,太建年置。”当时寺僧见山形平坦,不够耸拔,兴建塔林寺的同时,在寺旁建塔造景,以使尚干“文通武达之盛,魁奇涵育应昌”之气得以巩固,寺遂以塔为名,可见此塔为塔林寺遗物,与寺为同期之物。
自古以来,尚干人一直重视读书,始建于明初的陶江书院,为七濑秀才、举人、诸生的进修之所。清末太子太保陈宝琛倡议修建陶南书院,就是现在闽侯二中的前身。
陶江江畔的尚干镇,先后出过18个文武进士,百余个举人。其中有在明万历年间曾”两平盐政”” 三握郡符”的进士林应雷,有保家卫国抗击英法侵略者的清代武探花林培基,有抵抗军阀暴行英勇就义的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林祥谦……
时光流转,往事千年,如今的尚干,早已褪去了往昔浓墨重彩的印迹,只似闽江边上一颗明丽的珍珠,镶嵌在八闽首邑的大地上,在岁月的风华中展示着自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