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马鼻蛎壳灰

马鼻蛎壳灰

广告位

张振英

清民国期间,连江马鼻的灰厂遍及各乡各澳,都是用来加工北蛎壳的。加工出来的产品,叫“蛎壳灰”,俗称“壳灰”。

壳灰的主要原料是北蛎壳。马鼻滩涂广阔,盛产北蛎。据记载,从明代开始,在这片滩涂上,马鼻的先人就开始人工养殖北蛎,当时,是在滩涂上用竹竿插养,产量颇高。马鼻人口密度高,乡村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北蛎开始规模养殖后,衍生了不少走担蛎贩。他们挑着蛎肉,除了在当地,还在福州、连江等地城乡,走街串巷,叫卖马鼻北蛎。因开取蛎肉后,废弃大量蛎壳。这些干垃圾倒在海边或是池塘等低洼地,日积月累,马鼻的地下满是北蛎壳。

马鼻加工蛎壳历史久远,但早期只是在石臼内舂,规模非常小,主要用以“灰塑”和船缝补漏等用。到南宋时期,随着中原移民的大量进入,壳灰烧制技术开始传入马鼻。

规模生产壳灰,需要建造灰炉。灰炉高一般为1.5米,分地面地下两部分。其中0.5米在地下,地面为1米。灰炉为圆形的,直径可大可小,一般在3至4米间,四周砌上砖墙,墙厚0.24米,墙体内外都用灰土涂刷。建造灰炉时,先是在稍离乡村的地方,找一块地挖坑,砌墙时,必须先砌地下部分,砌到与地面平时,在上面摆一层麻竹,作为隔层,然后在麻竹上抹上一层灰土,厚约4厘米。在土灰隔层上,间隔10厘米钻上一个孔。在砌地下墙体时,还要留通风口。通风口外搭有木架,架子下有两片薄木板,用以向炉内扇风助燃。完成这些工序后,才继续砖砌地上部分。

灰炉建好后,先在隔层上面放干柴或木炭等,然后点燃,再一层层倒上蛎壳,直到满到顶部。灰炉是露天的,但边上必须搭有工棚。蛎壳烧透后,转到棚房内,浇上水,让烧透的蛎壳碎化后,再用筛子筛。碎化的蛎壳筛过后,分成三类,筛面上的,称作“灰头”;筛子筛下的,称作“幼灰”;筛灰过程中,四处飞扬,沾满棚内,或散落地上的,集中起来,叫作“灰粉”,是灰的精品,专门用于修船用的,或用来制作防火砖。历史上,马鼻造船厂内有一个专门作坊,就是将灰粉加桐油舂杵制成“船灰”的加工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温、台、闽、广,即用砺灰。”“船灰”马鼻俗称“灰泥”,是堵漏的专用品,不仅用于造船,还用于其他生活用品的防漏堵漏。

在马鼻,壳灰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用壳灰加软稻秆“舂透”成泥,用来涂刮墙壁,不仅经久耐用,而且能消除异味;用以屋顶瓦缝“联灰”,可防漏防风;在黏土上掺和壳灰,用作砌墙“沙浆”,能使墙体更加牢固;用灰头合沙土筑地面,打造出的“三合土”,百年不损;用壳灰加桐油,除了制“灰泥”外,再加碗片碎粒,漆涂在棺木上,可以让棺木百年不腐;壳灰渗水,涂在树干上,可以防治树木虫害;渗入黄土,用以夯土墙,可以提高土墙的黏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制作屋脊兽雕等。壳灰用途广,原料又唾手可得,因此马鼻历史上,才有“遍地灰厂”的场景。

20世纪80年代开始,壳灰在建筑中的地位,逐渐被水泥替代。从此,壳灰市场开始萎缩,苦撑几年后,马鼻灰厂终于在乡间消失,现在在乡人心中余下的,也只有灰炉的记忆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