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特产 人人都爱地瓜粉

人人都爱地瓜粉

广告位

陈文波

对地瓜粉的热爱,福建人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走进闽人的厨房,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不了要给地瓜粉留点空间。

地瓜粉的制作并不复杂,但是辛苦。去皮、切块、粉碎、过滤、沉淀、晾晒,每道工序都需要亲力亲为,非常操劳。机器的介入,使地瓜粉的生产得以产业化,产量大增。在我家,更喜欢土法制作的地瓜粉,虽然颗粒粗糙,胜在黏性好,味道更佳。

福建人的饮食观中,地瓜粉是全能的,可演主角,能跑龙套。它当主角时,众星拱月之下,绝不怯场,光芒四射;当配角时,它足够谦卑,可以锦上添花,绝不喧宾夺主。不管蒸煮还是煎炸,它的表现相当优异。

有了地瓜粉,福建人熟悉的福州滑肉、福清滑汤、莆田炝肉、客家兜汤才称得上美味。这些分散八闽各地的小吃,通行着一个美味秘诀:沸水把食物快速煮熟的过程中,食材被地瓜粉紧紧包裹,既保留了鲜嫩多汁的食材本味,又增添了爽滑的口感。难忘在著名“地瓜县”福清出差的时光,在当地,滑肉滑蛏滑带鱼,万物皆可滑。尤其是在盛夏,滑汤里的酸笋丝,酸爽过瘾,最是销魂。

有了地瓜粉,福建各种煎炸料理才更酥脆,闽南醋肉、福州荔枝肉、醉排骨、厦门海蛎煎、闽南浮粿等等都是代表。宽油的浮沉中,多一勺地瓜粉的调和,就多一层美味护航,煎炸起来,才是又脆又香,百吃不厌。

客家人爱吃的干蒸菜里,如果没有地瓜粉,粉蒸肉、粉蒸排骨、粉蒸大肠的美味就要大打折扣。这些硬菜,地瓜粉是最好的下饭催化剂。

当主角,地瓜粉的出场有三种形态:粉团、粉丝、粉皮。

地瓜粉黏性强,用热水搅拌,可以海纳百川,吸附包容一切。在闽南,地瓜粉团是最简单易得的小吃,鱼干、猪肉的加入增加了食物的美味。巧合的是,在闽东霞浦三沙,有一款小吃三沙粿仔,与地瓜粉团惊人地相似。宋明时期一些闽南人迁居三沙。因此这里还有一种小吃,干脆就叫闽南糊,时刻提醒着人们,这是传承,更是记忆。

在闽西,长汀人的地瓜粉团是用热水搅拌而成,称之“肉圆”或者“珍珠丸”。肉圆其实没什么肉,但很实在,用重油,加足佐料,入口弹牙有咬头,的确给人大块吃肉的感觉。肉圆也可以炸,刚出锅的“炰肉圆”是我儿时的最爱,哪怕吃得唇热舌烫,也舍不得放手。

无独有偶,福州人也把地瓜粉看成“肉”,闽都最有名的炒“肉糕”就是美味。不过,福州人的肉糕是甜品,地瓜粉为主,猪油、红糖、白糖齐上阵,非常管饱。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简单的炒肉糕还可以升级成八珍炒糕,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爱吃的人,却不多了。

地瓜粉加工成条状,就是地瓜粉丝,最适合当街头小吃。

寿宁人把它称为金丝粉,加入各种佐料爆炒,一碗可以吃遍山珍海味;罗源人更直接,干脆就叫土粉,这里的海鲜炒土粉,蔡澜吃了都要发个微博点赞;莆田人叫泗粉,因形似鼻涕而得名,名字不雅却有古意;福安人则叫粉扣,一碗大肠粉扣,其貌不扬,吃得很过瘾,当地还有一种地瓜粉小吃叫糊吊,可炒可煮,来福安不可错过……

如果将地瓜粉加工成片状,滑滑溜溜,也是别有风味。

在福鼎,这样的小吃干脆就叫溜溜,相当形象。搭配牛肉丸,肉片同煮,轻轻一嘬,顺溜入肚;在宁化,就是粉皮子,加入瘦肉、目鱼干同煮,鲜香可口……

人人都爱地瓜粉,它们朴实无华,它们随处可见,它们普通得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员。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