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美丽而神秘的绿洲,漂荡在乌龙江古螺江江面上,千百年来,“潮涨潮落默无闻,锁在深闺人不知”。这就是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闽侯龙祥岛。岛上居住着一支“水上神秘家族”——凤岗刘姓家族。
上百年的洲野耕渔生活,这支“派沿丰沛源尧后,疆启彭城立汉基”,出自闽中望族的凤岗刘族人,“岸民”身份虽逐渐褪去,但他们在晨曦辉映下的水浪中,依然闪烁着贵气荣光。其后裔秉承祖制,昭穆有序,累世按南宋大儒朱子先生等先贤订题的字辈取名。他们敬祖崇贤,传承家风,厅堂正中供奉着《入闽始祖暨五忠八贤像》,两旁厅柱中书写着“大梁丰沛家声远,固始凤岗先泽长”等堂联。许多外乡人感到稀奇:“‘水上人家’哪来如此名望身世?”许多人知道的龙祥岛是“水上居民”聚居地,殊不知这支“刘姓家族”,却是肇汉皇帝刘邦和入闽始祖刘存的后裔。
那么,他们祖上因何迁徙到萋萋荒岛呢?据《凤岗刘氏族谱》载:这支刘姓人家入闽始祖刘存,河南固始县人,嫡出汉高祖刘邦十三世孙彭城丛亭里官大夫刘茂之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881),为避黄巢战乱,刘存率三子三侄在皖、赣、粤奔波7年。入闽后,初居漳浦6年,留居福州城里10年,904年定居今福州仓山凤岗里。刘存被称为“开发金山第一人”。刘存率领入闽的胞侄刘昌祖,因佐王潮、王审知入闽有功,官封司马参军;刘昌祖还是王审知的姐夫。作为开闽十八姓功臣之一,其雕像立于福州新店莲花山闽王纪念馆内。
刘存四世孙刘文济,官后唐殿中丞侍御史,生八子皆为官,以官名命八房。龙祥岛刘氏宗祖刘维修便出自“凤岗忠贤刘氏”大中房。明初,因洪、旱灾困扰,从福州凤岗刘宅(今福州市仓山区刘宅),迁居至几十里处的闽县螺江(今福州市仓山螺洲镇)谋生。
明万历十八年(1590)到二十年(1592)持续数月大旱,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二十六日到八月六日接连两次200年一遇的洪患和之后兵灾动乱,刘维修后裔纷纷散迁各地,其中一支移居到螺江南端五虎山门口村一带,“开拓荒山,垦植甘茹”,与诸姓“友好相处,合制龙舟,建大王宫、玄帝庙、周都督庙、尚书府,供奉门口华安境地头列圣”。这时,有刘姓族人到蟹山江边和塔礁洲上种植水稻、茭笋等农作物,在塔礁上建“獭灵小庙”。这一带便成为“凤岗刘氏螺江世系”发祥地。清嘉庆年间,螺江维修公后裔刘尔陞子刘谦六在五虎山下门口村开枝散叶。刘谦六妻生四男,妾生五男,命名头字皆“龙”字,时称“门口九条龙”。
清末民初,刘谦六后裔人丁兴旺,而门口村山田贫瘠,又逢荒年,穷则思变,需向外谋生。时逢乌龙江螺江江面大、小洲岛相续露出,有的可以宅居。于是,九龙房族人对山田、房产、农具等进行分配,各自四处谋生创业。
大多数族人慕村前水岛“洲土肥沃、水草丰美、河珍丰富,亦耕亦渔”,开始置船和渔具,逐渐从门口村迁居到乌龙江螺江中的蟹山、塔礁诸洲生活。同时,这支刘姓族人又将门口华安境“地头列圣”用抽签方式分开供奉,居西头过洋自然村(小垱)的“上片刘”供奉巡天帝王、陈文龙尚书公、周大都督及部属柳七爷和杨三爷等,居东头门口村(大垱)的“下片刘”供奉玄天上帝、赵天君、三麻一二相公麻三太保及部属谢八爷和杨六爷等。“上片刘”龙船厝设置在门口村象鼻山下尚书浦岸上,“下片刘”龙船厝设置在门口村大垱。这两派刘氏族人每年端午节各自回祖居地举行“祭山祭神祭祖”仪式。当时没迁出的族人,守着杂田和番薯园。“上片刘”在蟹山、渡头一带山头;“下片刘”在岐头、浮岛山和门口山上。从此,他们漂泊在门口村和江中洲之间过着亦渔亦耕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