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学隆
90年后父亲长年在外务工,了解到闽南一带每到端午节前粽叶特别好卖,且大部分由龙岩发到闽南一带卖。发现商机后,父亲端午节前就安排好所有事情回到老家,带着母亲一起去摘粽叶,尝试着看一天一个人能摘多少,核算多少钱一斤收购划算。磨合一两天后,就定了一个合理价格,邀村里人也去摘粽叶,我们家包收购。
摘粽叶是个辛苦活。粽叶是一种山上野生的小竹子长出来的叶子,虽常见,但都长在较为茂盛的林子里,且很少成片成片生长,所以要摘多,一天可能要走好几个地方。竹子往往长得比人头高些,摘时要踮起脚,仰起头,全靠手摘,因为叶子边缘稍有些刀锋状,时常会割破皮肤。农村人还常砍这种竹子做成竹签,以便种菜时搭设架子,为瓜果营造爬升的空间,砍过的竹子常留有竹尖,摘粽叶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扎了脚,十天半月下不了地。为了安全,我们常穿当年的“解放牌”鞋子上山。每摘好一把就要找树藤绑好一把,到了临近中午时,离家近的就回家吃饭。那时为了能多摘点,我们往往带了中午饭去摘。回家时常能摘个几十上百斤,捆成两把,用扁担挑着回家。
村民有喜欢耍小聪明的,摘叶子时总不按要求大小分开,总会在大的叶子里掺些小的、短的,父亲总碍于面子,也体谅大家的辛劳,照单全收,收回后自己再稍事分拣,重新打包,待到端午前两三天包车载往漳州去销售。这个副业,家里坚持做了十年左右,成了我们兄弟读书学费的主要来源。
摘苦菜叶则是从小到大父母常做的事情。苦菜又名“苦斋”,客家人常用于煮猪肉粉肠汤,清凉解毒,有鲜着做的,也有制成苦菜干的。一年四季,除冬季少有外,其他季节都能在一些田坎、河畔、菜园子里找到。因为是野生的,每次的收获都不是很多。鲜卖在农村没有市场,所以摘回的苦菜叶还要再加工,先去粗粳、去烂叶,再用清水冲洗,量不多时,先晾干,待量多一点时,再用热水灼烫至熟色,捞起,拿到太阳下晒干。程序多、花工也多,价格自然也就更贵了,销售不好,但至少也能创收。
这几件事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山里才能做,所以我们戏称“靠山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