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尾剪纸传承人董雅萍的长桌上摆放着几幅已经完成的剪纸作品,线条细腻勾勒画面轮廓,用镂空表达细节,仔细一瞧,不远处的灰白色马鞍墙竟也蝶变成作品当中的元素,还有融合镇海楼、罗星塔、白塔,榕树、茉莉花等极具福州特色的各种元素,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在其间,线与面、点与块的对比与和谐,仿若时空交错,读出的是传统向现代穿梭而来。
福州马尾剪纸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唐朝时期。唐代闽王王审知在修成马尾闽安古镇邢港迥龙桥时,部下用红纸剪了各类喜花用来妆点迥龙桥和两旁的亭台楼阁。这些喜花便是福州最早的剪裁艺术品。
古镇的乡亲为感激闽王的功德,纷纷仿效。随着历史的变迁,到明清时代形成了风格细腻、柔美的福州马尾剪纸,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马尾地区乃至福州民间代代传承的习俗文化。
董雅萍的奶奶是闽安人,她跟随着上一辈,将剪纸的技艺传承下来,“奶奶最爱剪喜花,各色花纹都是老样式。谁家结婚、生孩子,都会上门来求几幅,放在鸡蛋、长寿面,或者贴在木头窗上什么的,讨个吉利。”
董雅萍小时候跟在奶奶身边生活,很快爱上了奶奶手里的这把剪刀,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门剪纸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在六七岁的时候,她从简单的喜字,一朵小花,一只小羊,再到越来越复杂的传统花样。
她舍不得用好的纸张练习,便经常拿着小纸张或者将香烟的包装纸拆开来剪,从自娱自乐到接替奶奶揽下给乡邻剪喜花的活,从学习传统老式样到后面的不断积累创新,慢慢地,十里八乡都知道有一个小姑娘会剪纸,剪得还是一等一的好。
线条与平面,就可以表现出整个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明清小说中的常见插画手法,不同场景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美好寓意与向往。这也恰恰决定了剪纸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图案的积累、造型的积累、构图的积累以及剪纸语言的积累。
一手执剪刀,一手拿着纸在下面抵住剪刀尖,抵住剪子尖的那根手指最为敏感,多年的创作经验让董雅萍能通过皮肤感知使力的大小和匀称程度。要剪锯齿状的边边了,剪刀左右摇摆,和纸张的磨合非常自如,剪掉的锯齿状纸屑簌簌掉落,完全不需要用手去拽。
这是剪纸技法里的冒剪。冒剪给人的感觉特别上瘾,先在脑海里勾勒出画面,然后一剪刀下去,没有回头路,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咬牙剪到底。这可能就像人生,认准一条路就勇敢地往前走。
作为本土剪纸技艺的传承人,董雅萍一定会在作品中加入福州的元素,福州传统节日、三坊七巷、船政文化、船政人物、船政的风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闽派的特有文化。
谈及创新,董雅萍说,使用各种颜色是剪纸的一种创新,创新还可以是做一些文创产品,比起这些,董雅萍更希望能将这门民间艺术,原汁原味传承给下一代,因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每一次缕空,每一根线条,都有信仰。意象造型的剪纸文化,从简单窗花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与夸张图案,到所承载的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深奥扩张。传统剪纸技艺,不再只是墙上、窗上的一页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