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勇
在福州长乐的滨海新区,有一个叫“江田”的村庄,古时称十九都昌化乡良田里。村里有一座江田南阳陈氏祠堂,堂号“绎思堂”,祠堂奉祀始迁祖陈泰。陈泰于后唐闽国时(约935年)自福清南阳村来此肇基立本,这一支陈氏因此称“江田南阳陈氏”。
江田南阳陈氏祠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创建者陈仲完为洪武十七年(1384年)乡试中举人。永乐元年(1403年),陈仲完由翰林修撰王褒举荐,通过皇帝面试,廷对御擢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后升左春坊左赞善仍兼翰林院编修,奉诏参修《永乐大典》,并在东宫任职,为皇孙讲授经书。
永乐十六年(1418年)陈仲完归省,捐俸薪资修建祠堂。祠堂建成之日,陈仲完写诗祝贺,诗曰:“祠堂前向石梁开,堂下云礽尽俊才。见说苍苔行满处,渊明终恐未归来。”后经族人不断修葺和扩建,祠堂现有建筑面积约1976平方米,蔚为壮观。
祠堂坐北朝南,面朝天池山峦叠翠,后枕东海碧波万顷。明翰林院修撰余鼎为江田祠堂作序曰:“江田名胜,前对千仞之崔嵬,后枕万顷之沧溟。苍梧翠竹掩映于旁,青山白沙环列于侧。而陈氏之祠堂实建于其中焉。庙貌翼翼,云礽济济,实东南之巨观也。”
祠堂为典型的三进两院、面阔五开间式明代建筑风格。前建有照壁,中轴线上为前后三进,一进为门厅,二进为中堂,三进为寝堂。大门与中堂之间设有天井花园,中堂与寝堂之间也是个天井花园,两侧为廊庑,整体建筑中轴对称。
祠堂大门采用当时流行的三山门,即祠堂的正门开有三门,中为中门,两旁的门略小,故称“三山门”。按照当时森严的宗族制度,一般建有“三山门”的祠堂,族中必须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族人。中门楹联“颍水家声远,南阳世泽长”,表明江田南阳陈氏,源自河南光州固始。一进门厅有楹联“暗泉阶下响,红叶望中明”,这来自朱熹诗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慕名到江田设庐教读,并留下《灵峰山与陈叔友夜话》诗一首:“吾道艰难日,山房梦寐清。暗泉阶下响,红叶望中明。岁月忘迁谪,朝廷苦甲兵。同居幽讨罢,叹息夜深生。”其中“暗泉阶下响,红叶望中明”,预示江田南阳陈氏一族蓄势待发,前景灿烂。
中堂是举行祭祖仪式和宗族议事的主要处所。其建筑形式是全开敞的,只有柱子和屋顶,前后没有墙壁、门窗。屋顶形式与头门相同,采用硬山屋顶,因此宽敞明亮、庄严肃穆,给人以强烈的纵深感。过去此处设有戏台,每逢佳节或重大节日,便在这里唱戏、招待宾客。
最后一进是寝堂,又称后殿或寝殿,这是安放祖宗牌位的场所,也是神灵安寝之处。这是祠堂中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体量高大、庄严隆重。寝堂正中设有神龛,端坐江田南阳陈氏始祖陈泰公和夫人洪氏的塑像。两旁按照宗祖、房祖、支祖顺序排列祖先的灵位,寝堂上方悬挂堂号“绎思堂”。
“绎思”出自先秦的《周颂·赉》:“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这是先人希冀并告诫族人,要永远寻绎追念先祖,勿忘先人的功德,巩固和永葆家族昌盛。
江田南阳陈氏钟天地之灵秀,蕴山水之华英,代有俊才,名宦蝉联,历代进士60余人、名吏显宦378人。陈龟图是北宋端拱戊子(988年)进士,首开科名,授国子监丞,进阶朝散大夫,信州知府;陈公荣“一门三忠”(率兵抗元,子陈宗傅、侄陈老成等173名陈氏家丁战死);陈仲完“御擢第一”,陈全“榜眼及第”;一门三翰林(陈仲完、陈全、陈登)参修《永乐大典》,七笏朝天阙(明初同朝七显宦);父子两尚书(父陈瑞,南京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子陈长祚,工部尚书),叔侄七进士,指陈大用、陈大濩、陈省、陈瑞、陈长祚、陈云龙、陈翔叔侄先后中士。
“分藩二十二豸,传胪三十三魁”是明末长乐知县夏允彝撰写的,形象概括了江田南阳陈氏一族在明朝一代的科举盛况。更有鸿儒名相陈宏谋,三元及第陈继昌,清代名医陈修园,甲午英烈陈景褀、陈勤臣,抗日司令陈亨源等。他们勋垂汗青、彪炳千秋,为历代贤臣雅士所景仰讴歌。
江田陈氏600多年来先后五次修谱,人文底蕴深厚,世系瓜瓞完整。其后裔分布全省100多个乡村,衍发至浙江、河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人数近30万之众。如今,漫步在江田这座古老的祠堂里,它深厚的历史积淀依旧熠熠生辉,向人们展示宗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宗祠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血脉、迁徙与发展。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以建筑形式存在的一部部家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