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雁飞翔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建筑与历史脉络紧密相连,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迥龙桥,这座看似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桥梁,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横跨福州市马尾区闽安镇邢港河上的迥龙桥始建于唐代,南宋时期重修并改名为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协镇沈公再修又改名沈公桥。后来,迥龙桥又分别于清嘉庆和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到了1922年又再一次进行翻修。桥的栏柱顶刻果、兽等均系唐代原构件,另外桥上还保留着明代构件如狮子戏球等。
迥龙桥为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六墩、五孔,不等跨。全长65米,宽4.64米。该桥经历了我国七个朝代,一千多年来都受到很好的保护,多次得到重修、改建、翻修。2014年福州市马尾区对迥龙桥投入巨资,严格按照文物修缮原则进行修缮,恢复了条石路面,更换了受损的桥梁。同时,对迥龙桥南端的玄帝亭和北端的圣王庙也进行了修缮,使它们与迥龙桥一起构成一幅立体的唐宋时期文化风情图。
迥龙桥的主体基本保留唐朝时的模样,用六个船头形的分水尖桥墩极大减少了激流对桥墩的冲击,延长了这座古桥的生命。据史料记载,该桥的桥墩之间铺架石梁,五孔六墩共使用25根巨石,每根重达约30吨。
迥龙桥静卧在闽安镇邢港河上,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它的桥身由坚固的石块砌成,历经风雨的侵蚀,表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桥身的弧度优美,宛如一弯新月倒映在水中,既实用又极具美感。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也有寓意吉祥的花草纹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在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迥龙桥所在的地方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商船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驶来,沿着江河缓缓前行,最终停靠在迥龙桥附近的码头。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商人、水手、旅客们穿梭其中,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物产与风情。
从海外运来的奇珍异宝,如璀璨的宝石、昂贵的香料等,通过迥龙桥,运往内地的各个角落。而内地的瓷器、茶叶、铁器等商品,也经由这座桥,被搬运到商船上,远销海外。瓷器的细腻、茶叶的清香,代表着中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它们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无数人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
迥龙桥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桥上相遇、交流,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艺术形式。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随着商船和商人的脚步,通过迥龙桥,传入内地;而中国的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也曾从这里传播到海外。
曾经,在桥边的茶馆里,常常能看到不同国籍的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清香的中国茶,一边交流着彼此的文化。中国的茶艺表演,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已;而外国的音乐、舞蹈,也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迥龙桥就像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迥龙桥周边的繁华也渐渐褪去。曾经繁忙的码头变得冷清,商船不再频繁停靠,桥上的行人也日益稀少。但迥龙桥依然屹立在那里,它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承载了一段辉煌的岁月。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迥龙桥上,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微风拂过,仿佛能听到当年商人的吆喝声、水手的号子声在耳边回荡。看着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思绪不禁飘向远方,想象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无数故事。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为了追求财富、传播文化,跨越千山万水,相聚在这座桥上,共同书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
迥龙桥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提醒着我们,开放与交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让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我们应当保护好迥龙桥这样的历史遗迹,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感受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辉煌成就。同时,我们也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站在迥龙桥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坚信,虽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变化,但它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合作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而迥龙桥,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桥梁,也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永恒的历史坐标,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