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屏湖湖底六十年前,有个千年古城,它就是古田旧县城。古田旧城,风光秀丽。城东面临溪。这条溪古名剑溪,后又称古田溪。溪水丰足清彻,溪边榕树映水,空气清新。
从明末起每年端午节,剑溪就有龙舟竞渡的民间活动。移民前,城里各保和郊区村落,就有二十条龙舟进行竞渡。其中六保“青蛙精”龙舟,每每获得喝彩。溪边红男绿女,簇拥观看,热闹非凡。
每条龙船,有舵手一人,鼓手一人,戽水一人,桨手十二人。竞渡时间从五月初五至初十,每天下午举行。
初五龙舟下水前,各境设坛祭天地神,鸣铳声中龙舟下水。初十日龙舟赛洗港结束。结束之前各船人员一边划船,一边齐声唱龙船歌:“划上港呀捞个空!划下港呀也捞空!”声音悲壮哀惋,似是发出没捞到屈原的痛号。
一九五八年,建造古田水库(后改称翠屏湖),整座县城拆迁。这年端午节,城内一片废墟,新城百废待新,龙舟竞渡停止。第二年五月,水库蓄水,千年古城淹没湖底。从此,古田县城划龙舟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古田县平湖上下都地方,古称都,有都市之意。这里地势平坦,村庄密集,溪河纵横。这些溪河是剑溪的支流。从明末起,溪上就有小木船运载货物来往于县城。平湖溪河是平湖经济的大动脉,它造就了平湖发达的商贸经济和多彩的历史人文。平湖上下都与古田旧县城相比,在经济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非常相似,外人认为平湖上下都还胜县城,所以平湖有“一都二县”之美称。
平湖扒龙船起源于县城。原先,平湖撑木船的船民们,端午节时大都参加县城龙舟竞渡,充当舵手或桨手。到了清初,船民们把县城龙船的图样带回,自已造船,就地开展划龙舟活动。船身的长阔、头尾翘度、坎位个数以及船身的彩绘图案设计等等,均採用县城龙船样本。同时,平湖龙舟在端午日五月初五下水,初十洗港结束,这日程安排也照搬不误。
平湖下都高攀桥东街南面,是古田北路名村包厝里,村边有个包厝潭。翠屏湖建造前,包厝潭岸边,巨大的榕树成队排列。碧潭一望,风光独到。这里曾经是平湖下都端午节扒龙船的中心地段。一九五九年翠屏湖蓄水后,平湖扒龙船的中心移到乔洋玉源溪段。
这条溪段,水量丰足。玉源村和乔洋村隔溪相望。两岸各有几棵数百年树龄的大榕树和香樟树。平湖榕树有着它特殊的经历。这榕树不同于福州的榕树种,它树干无须。几百年前,是先人从古田县城移植来的。它曾是古田县城的城树。前人传说,只有地力强的地方,这种榕树才会成活。
平湖扒龙船,传承古田旧城原汁原味的端午风情。龙舟下水前,设坛祭祀天地水龙诸神,而后鸣炮下水,表达了自古以来乡间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但是唱龙船歌,现在没了。轻灵鲜艳,绿水中龙舟显得更加夺目。平湖龙舟彩绘的细腻、美观,造型的生动、活脱,与外地龙舟相比,更有美学上的欣赏价值。
也许是平湖和当年旧城山水的灵气,演绎着故乡与众不同的水乡风情。与其说,外地的大江河造就了当地桨手横江讨吃的彪悍性格,那么平湖便是小桥流水熏陶家乡人而形成了温和灵秀的气质。因此平湖龙舟释放出一缕特殊的乡土气息。
平湖和当年旧城的龙舟,别具一格。因为船的头尾造型高翘,水上平衡更难掌握,因此对划船的技巧要求更高。与其说,外地龙舟人追求的是力和快节奏,那么家乡人更多的追求是智和稳。
五月初十,龙船洗港。也就是这天下午,所有龙舟都得下水,而且要组织精兵强将上阵,与外村龙舟比个高低。这天龙舟竞渡最有看头。古田城关及屏南路的舟迷们,专程驱车赶来观看。过去无车靠步行,往往上午就得动身。做为东道主,得提前邀请远方客人前来做客。
这天,各家准备丰盛午餐,如同初五端午节一样,打面条,打酒,有的第二次裹粽子,热热闹闹。
所以初十日,不是端午节,胜似端午节。平湖人也称它“做节”。这习俗或许是全国仅有,也是昔日旧城留下的端午节文化特色吧。竞渡最后,将龙舟刷洗干净,抬回存放,明年再渡。夜晚村集体做龙船福,招待划船健儿们。
平湖是龙舟之乡,又是红曲黄酒之乡。自古以来,龙舟与红曲黄酒结下不解之缘。端午节洒雄黄酒解毒祛秽,划完龙舟喝点黄酒祛寒气,五月初十晚龙船福,开酒坛痛饮黄酒,皆是明证。当然,这也是当年旧城端午文化的遗风。
古田旧城扒龙船,已经远去一个甲子。美丽的古田旧城被翠屏湖淹没,昔日风物绝大多数荡然无存。旧城的溪河、榕树和扒龙船景象,再也寻不到。但是你可曾想到,在与旧城一水相连的平湖,你找回了失落。平湖看龙舟,不仅仅是图个热闹,而更重要的是让你找回古田旧城留下的一段端午节风情。溪流,榕树,龙舟,红曲,黄酒一一“一都二县”的风采,等你欣赏,等你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