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砖黄
谢泌《福州即景》:
一别无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漱齿冰。
无诸:指无诸城,即福州城,汉初,闽越王无诸在这里筑冶城,是福州建城历史的开端。三山:指福州城内的三座山,即于山、屏山和乌石山。七塔:指当时福州的定慧塔、神光报恩塔、崇庆塔、开元寺塔(又称寿山塔)、育王塔、定光多宝塔(白塔)和坚牢塔(乌塔),前五塔先后被毁,后两塔至今犹存。东山:在福州东门外。
谢泌(950—1012),字宗源,安徽歙县人,其著述有《古今数要》30卷。曾出任福州知州(太守),政绩不错,离任后福州百姓为他立德政碑纪念。
这是谢泌离任福州太守之后写的一首诗,回忆了亲身经历过的福州的历史风貌,重点写到福州农业生产、宗教发达的盛况,以及地泉资源的丰富。福州真是一块福地,夏日炎热,有赖寒泉解渴降温。“道路逢人半是僧”,说明人心安定,也说明宋代福州这个地方极为崇尚佛教。“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反映自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这使人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南京,而福州对佛教的热衷程度,在字面上看似乎比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福州古来多佛寺,福州市中心的经院巷,有一座寺叫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年间,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有“萧梁古刹”之称。开元寺几经废兴,现修缮一新。开元寺中曾经有一座古塔,原是木结构的七层塔,盛唐开元年间所建,唐末黄巢入闽时毁于战火,闽王王审知入闽后重建,北宋时又毁于火灾。
周朴诗作《福州开元寺塔》写到这座古塔: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杂俗人看离世远,孤高僧上觉天低。
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濛濛白雾迷。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
这首诗前四句由寺塔高耸引申开来,表达“脱俗不嫌高远”的心志。陶渊明有“心远地自偏”的诗句,套用在这里可以说:“塔高心自远”。后四句写紫霞映照下的罗汉,不会被蒙蒙雾气所笼罩、所迷惑,从而说明“心底无私则刚”的道理。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个“罗汉”,只要无私无求,它自然不会被遮蔽,自然会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诗中的方山,指福州郊外的五虎山,与福州城遥相呼应,有如摆在家门口迎客的方形茶几。
一代抗金名相李纲,于绍兴元年(1131)三月中旬,携家人抵达福州。他先是寄居安国寺,六月移居南台天宁寺,有诗《迁居南台天宁寺》(亦作《松风堂长篇》),诗中有“壮年几何时?倏忽成衰翁”之叹。
居于天宁寺期间,李纲有《题留天宁明极堂》《中秋月色佳,酌饮天宁寺宝华堂》《所居天宁寺方丈后,有阁提花数株,连日盛开,玉雪可爱,怅然有怀》《天宁路上初见梅花奉呈王丰甫待制》等诗,其中《天宁路上初见梅花奉呈王丰甫待制》云:
一江梅何处不先春,海峤初逢若故人。谁谓冰姿太清淡,一回相见一回新。
二开花不许众芳知,冷艳幽芳特地奇。霜霰不飞闽侯暖,更留绿叶伴青枝。
三每将香剂学江梅,及嗅梅花始觉非。月夜故园浮动处,攀条嚼蕊几时归。
后来,李纲又迁居城东报国寺,有诗《自天宁迁居城东报国寺》:
多病维摩只一床,徙居又复借僧房。荷花欲吐乍舒叶,荔子未丹先有香。
皓月解寻朱户入,南风偏傍北窗凉。吾年半百行休矣,万事悠悠皆可忘。
诗中流露出退隐之后自我调适的心情。像李纲在福州寄居寺庙这样,寺庙曾经成为许多退隐之士、羁旅之人的寄身之所。
天宁寺,又称天安寺,据考证位于今南台岛仓前路的佛寺巷尽头。后人多有拜谒天宁寺而追怀李纲者,但天宁寺今已不存。
很多寺庙像天宁寺一样,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了,但也有很多寺庙留了下来,福州寺庙众多,这是海内外闻名的,不光有佛教,福州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俗,包括巫道崇拜、禅师崇拜、清官崇拜、乡贤崇拜、医神崇拜、女神崇拜等等。宗教气息和市井气息相生相融,是福州的一大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