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蛋燕飘香

蛋燕飘香

广告位

温瑞香

福州有肉燕,永泰有蛋燕。在永泰,不管是结婚、乔迁还是升官、贺寿,只要有喜庆宴会,蛋燕都是必不可少的压轴菜。而在人们的日常餐桌上,它也是一道大众菜,承载着无数父老乡亲的乡情记忆。

蛋燕本来叫蛋面,它之所以改名,跟“铁印直行”的故事有关。

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路过嵩口,又饥又渴,想到当地府衙休息。不巧嵩口巡检司周大人下田耕作,司衙空无一人,朱厚照命随从在衙门口击鼓。没过多久,周大人与众兵丁挽着全是泥巴的裤腿,手握长锄头,齐集在衙门口。朱厚照见巡检司与众兵丁官不官、兵不兵、农不农,心中纳闷,细问之下方知巡检司、众兵丁俸禄少得可怜,要靠自力耕作才能勉强度日。再看厨灶锅中,仅蒸着数条番薯当午饭。

乡民纷纷向皇帝陈情,周大人为官不易,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帝心方悦。周大人无物奉敬,只能献上蒸熟的番薯。这时候,紧挨衙门的乡民煮了一碗蛋面送来,朱厚照正皱着眉头啃番薯,一看到黄澄澄、香喷喷的蛋面,立即举筷,品尝之后啧啧赞叹。一番询问之后乃知这面名为蛋面,或许是南北口音差异,他将“面”听成了“燕”,连连称赞:“蛋燕,香也!”皇帝金口一开,从此蛋燕名动四方。

其实蛋燕的食材很简单,主料就是番薯粉和蛋,可制作方法却很有说头。首先,按三两番薯粉一个鸡蛋的比例加以少许的水搅拌,为了使蛋燕更有韧劲,更有嚼头,更加美味,现在的主妇都会再加少许的盐、食用油和味精,不停地揉搓,然后再加入适当的水将主料搅拌均匀。如果是煮汤,蛋燕要提前一天烙好;如果炒着吃,可以当天烙。煎时番薯粉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要恰到好处,有经验的主妇用肉眼就能看出水和粉的比例是否恰当。一般用平底锅比较好煎,一些高手用柴火灶大锅也能烙得很好。等锅烧热后,舀一勺已搅拌好的番薯粉浆,沿着锅沿走一圈,接着把浆弄均匀,等蛋燕边缘和锅分离时,轻轻一揭,一张圆溜溜薄如纸的蛋燕就大功告成了。把一张张煎好的蛋燕晾在簸箕上,等稍稍晾干后,再把蛋燕卷起切成指头宽条状,随时可以煮或炒,可做成炒蛋燕、煮蛋燕、拌蛋燕、清汤蛋燕等。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蛋燕的煮法也愈发讲究。用高汤(猪骨头、鸡、鸭等熬成的汤)作汤料,佐以花蛤等海鲜以及白菜或花菜提鲜;等汤水煮沸时,把切好的蛋燕片入锅,再放点盐、味精、芹菜、蒜叶、葱花、白胡椒粉(若会吃辣,还可以放些辣椒),一碗口感滑溜、弹性十足、入口难忘的蛋燕就煮好了。若是大冬天,定能让你吃得全身热气腾腾,那叫一个爽!

炒蛋燕做起来更方便,将油热好,把切好的肉丝、蘑菇、冬笋、木耳等下锅翻炒,然后放入蛋燕再次翻炒,出锅后口感顺滑、弹性十足。

过去家里穷,一年到头都是吃地瓜饭,但逢年过节时,母亲就会煮蛋燕给一家老小打打牙祭,改善一下生活。那时没有那么多配料,但我们吃得特别香。有一回我生病了,没有胃口,母亲就给我煮了一碗蛋燕,这碗蛋燕的清香一直在我心头飘香至今。

如今,食物充裕,寻常百姓餐桌上日日可见山珍海味,可故乡的男女老少还是钟情那碗飘香四溢的蛋燕。蛋燕的香味不但飘溢在故乡的每条弄堂、大街小巷,也飘溢在远方游子的心头。它还成了故乡的一张名片,跟随父老乡亲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各地。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