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小满天气炎热,喜阳的苦菜日益繁茂,不耐热的靡草逐渐枯萎,夏收的小麦就要成熟。夏季燥热实在是养生的重要时节,“春生夏长”就是利用夏天阳气生发调理身体,如一候的苦菜秀,是通过吃苦菜清热解毒。老家的邻居们将苦菜种在花盆中,时不时摘一两片泡水喝,由于苦菜性寒,人的肠胃又怕热又怕凉,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脾寒肺燥”也就是这个意思吧。福州吃苦菜的人不是很多,倒是闽西北、闽南一带常以苦菜熬猪蹄、小肠,成为滋补夏季的靓汤。不过,少吃苦菜的福州人却有自己独特又美味的养生选择——空心菜。
空心菜,又叫“蕹菜”,夏季常吃可以防暑解毒、凉血排毒、防止痢疾,是福州人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蔬菜,四季不断。打开常用的手机超市外卖程序,能搜到六种空心菜在售,还有专门的空心菜梗售卖。福州人爱吃青菜,无菜不成席,福州人说的青菜专指绿叶菜,大白菜、卷心菜一类都算不上青菜,家里的餐桌上若是一日无绿叶菜,即便是山珍海味满席,也始终觉得差点意思。
空心菜极易种植,水培旱栽皆可,尤其适应福州的天气,采割一次,茎根第二天早上就会长出新的菜苗,循环往复,这种高产、低价的特性,使其成为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必备,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菜、平价菜。“席间一试青龙味,半觉醒来嘴犹香”,即使是高档宴席,一道火候恰当调味精到的空心菜,也能博得交口称赞。用辣椒爆炒的水空心菜菜梗,鲜美脆嫩,咸辣爽口,是市井巷陌大排档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下酒好菜。
空心菜在福州人的餐桌上始终是难以替代的重要角色,至今很多福州人家里还保留着一种独特的空心菜做法——“虾油蒜蓉拌空心菜”。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十分挑食,尤其不爱吃青菜,唯有对空心菜另眼相看,准确地说是母亲做的虾油蒜蓉拌空心菜。一把空心菜、两勺生油、三瓣蒜头,最重要的是不放食盐代以虾油调味,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一拌,放置到稍凉一些,此时虽然菜色碧沉沉地不如先前鲜绿,但蒜香、虾油香已充分浸入菜叶,此时正好热菜凉吃,手不停箸。等菜叶吃完,再把剩余的菜汤拌饭吃下,蒜的辣,汤的鲜,小孩子再挑剔的胃口都足以抚慰。许多身在外地的同学朋友每次回家,都要在家中再尝尝这特别的滋味,这一口咸鲜脆嫩里寄托了多少福州人味蕾上的乡恋乡愁。
空心菜与福州人的交集可不止于餐桌上的美好,也有一段斗智斗勇的历史瓜葛。福州内河四通八达,曾有一度,适宜水培生长、生命力顽强的空心菜也曾如“水葫芦”一般肆虐内河,成为内河一害,受灾最严重的就是西湖。清末的郭柏苍在《闽产异录》写道:“福州南湖、西湖皆被顽民盗种水瓮(空心菜)、菱角、白莲,至水利壅塞。”内河中的空心菜因好活易种而繁荣,又因过度繁荣影响水利而被铲除,到如今,空心菜早已被福州人“驯服”,退归菜园里,生动诠释着适者生存与过犹不及两个不同的生存法则。
虽然现在空心菜四季皆有,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年只有在夏季两三个月可以吃到空心菜,过了季节就要等来年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空心菜成了四季餐桌上不间断的绿叶菜呢?这还得归功于省内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据老菜农介绍,以前福州本地空心菜育种必须占用晚季水稻稻田,而且采用折枝种植,但是每折枝一次,空心菜就会增多乳汁,涩味增加,颜色逐渐改变,折了六七茬后,便不宜食用了,而且秋后难以继续采摘。因此,在过去的福州,秋后餐桌上就看不到这道蔬菜了。但后来,随着省农科院的专家从泰国引入种子,研究出新的种植技术并加以推广到全市全省,彻底改变了空心菜的传统种植模式,从而使空心菜成为四季供应的大众家常菜。现在的空心菜甚至可以在沙洲上播种生长,比如说近年来闽侯竹岐的沙洲空心菜最高产量时一茬亩产达2000公斤,一个种植周期只要20天左右。不得不说,科技改变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小小的空心菜种植技术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甚至更大地域的蔬菜种植和食用结构,从而造福一方人。
在小满登场的,是第一茬即“头水”空心菜,即使价格偏高但许多人仍会购买品尝。小时候夏天餐桌上空心菜几乎每天必备,现在虽然线上线下可选择的青菜琳琅满目,但购物车里总要为空心菜留着一角。福州人对空心菜的偏爱,大概也是一种习惯成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