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双杭商业的发展,是由一个个传奇故事串成的话,那么,传承了百年家业的罗勉侯家族,可以说是这些传奇中的传奇。当年,罗氏家族在福州城内有着一百多处房产,在双杭这一带,应该算是首富。
老福州人应该都记得,六十几年前,下杭路有家开了很久的老钱庄——昇和钱庄。它几乎是罗氏家族的标志性企业,也见证了下杭路上这个百万巨商家族的过去。
下杭路90号,这座高宅深院,就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昇和钱庄。老宅沿街的门面,如今已经被辟成好几个店面,中间的一间最大,上面写着“第八塑料厂”。
绕过一堵墙走进去,是一个被隔开来的大厂房,几个工人正在切割玻璃。一问才知,第八塑料厂很早以前就已经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型的玻璃加工厂。林瑞峰老人在屋子里端详了许久,才认出房子原来的构架。原来,一进门的天井和大厅,已被打通并隔成现在玻璃厂的厂房,厂房的后半部,正是当年昇和钱庄的营业柜台。而再往后的三进,是罗家人的居所,现在被隔成了许多间,成了居民的住宅。
早在清代中叶,罗家的祖先从连城来到福州,就靠着两百铜钱和一套“销熔”银锭的技术,逐渐积累起资本,开起了店铺。到了罗勉侯祖父罗端波的那个时代,罗家就已经是福州城内的巨商了。罗勉侯和他的父亲罗筱坡,更是担任了三届福州商会的会长。人们甚至引用《搜神记》中的一句话:“南山有鸟,北山张(张秋舫家)罗(罗家)”,来形容这两家经济的雄厚。
百多年来,罗氏家族经营着钱庄、进出口业、当铺、木材业、茶业和百货业、锯木业等多种行业。而钱庄,是罗家经营时间最长、也是最发达的企业。除了昇和钱庄之外,罗家还拥有恒和、均和两家钱庄,昇和钱庄在当时还有“聚宝盆”之称。
如果不是战争,罗家的许多产业也不会被迫关闭。连昇和钱庄,也因为币值的贬值,只维持到了1948年便宣告歇业。罗家的商业衰退后,所拥有的上百座房产,也陆续被出售。鼎盛一时的罗氏家族,就这样在社会的巨变中,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说,罗家是从商的,但是,对于教育事业,这个家族的几代人,还是十分的热心。林瑞峰告诉我们,在民国初年,罗筱坡曾集资在大庙山钓龙台创办了一所商立小学,后改为福商小学。抗战胜利后,福商小学改为福商中学,罗郁坦担任董事长。在四十余年中,罗家不断地支持着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现在的福州四中。
二千多年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水乡泽国,仅有大庙山巍然屹立。而大庙山南麓左右两侧,有两个天然形成的大沙痕。这两个大沙痕被登陆的船只当成天然的码头,便始有名“上航”、“下航”。唐宋以后,码头附近逐渐形成陆地,延伸出上航街和下航街。古时“航”通“杭”,双杭便由此得名。
由于地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大宗交易、发货均在此地,于是,双杭商业区就逐渐形成。据说,在唐时,福州东街最繁华的时候,其商业贸易额还不及双杭的几分之一。尤其到了清末五口通商后,双杭的商业网络日臻完善,成为了福州近代商业的发源地之一。
一战期间,是双杭繁华的重要时期;而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爆发,给这个商业黄金地区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解放后,双杭的经济稍有回转,但由于新的交通枢纽铁路的修建,以及政府对商业区有了新的布局,于是,双杭的商业历史才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