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兰若梅花荡烦襟

兰若梅花荡烦襟

广告位

张北风

城外的梅花开了。

寻一个有暖阳的春日,沿着去涌泉寺的山路向上攀爬,过达摩洞十八景大门,从山腰分径而入。小径清幽,松荫蔽日,寂寂无声,不时见山鸡椒的白花沉甸甸缀满枝头,摇摆风中。过桃岩洞,前行些许,豁然开朗,相怀梅园的梅香扑面而来。

这个时节,永泰满坡满谷的青梅开得惊天动地,而相怀梅园的宫粉梅、朱砂梅则大多落叶孕绿、含羞蓓蕾。唯有吸江兰若景区(舍利窟)坡下几棵宫粉梅凌寒独自开,引得游客争相合影,好一个“人面梅花相映红”。

老梅树下,明崇祯年间嘉兴知县林之蕃撰写的《吸江兰若记》,勒于一扇形巨石上,新描红的古朴楷书与寺庙的飞檐翘角、朵朵红梅衬搭在一起,别是一番趣味。“时值玄冬,梅花盛开,香聚岩谷,琼枝铁干,横斜倚立于苍崖翠壁间。而槛外长江涛澜汹涌,风云开阖,舟楫往来,鱼龙出没,尽收佛几禅床之上。四望岗峦之起伏,峰岫之联亘,若奔若蹲,若去若来,皆效于左右……”

林之蕃家世显赫,祖父林材乃万历朝名臣,忠谏直言,《明史》有传。史料记载,林之蕃一生高洁如梅,为吏清廉有声,惟知奉公洁己,不善逢迎上官;喜画山水,落笔苍润。他的这篇题记,写于康熙二年(1663年),与今年一样,恰好也是癸卯年。文章讲述了舍利窟兴废历程,以及吸江兰若命名来由,行文酣畅,跌宕起伏,文采飞扬,当为历代鼓山艺文中的名篇。他笔下的梅花孤傲高雅,闽江、群山则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闻着梅香,读着佳作,360年后的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异草奇石松连天,眼前古梅丛中笑。”满园梅花,我独爱舍利窟门口的那株百年白梅。此时正是盛花期,层层叠叠,烂漫迷人眼。花下静立半晌,一身花瓣,拂了还满;花香沁脾,久久不散。古梅倚靠的围墙塑了一条巨龙。龙昂头,花满树,恰如玉龙驮来满眼春。

吸江兰若,源自禅宗洪州宗祖师马祖道一的偈语“一口吸尽西江水”,借指“一气呵成、贯通万法”。林之蕃取“吸江”两字,以之命名。兰若,梵名,泛指佛寺,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静处”。这倒与桃岩洞边上清代盐商巨富魏杰的摩崖石刻“宜隐处”相呼应。林之蕃说,顾余衰且老,大事未明,修行无力,逮向平累毕,当匿影此山,求僧人“分半榻相待”。

对于终日奔走的现代人来说,每年玄冬,爬山赏梅,天风海涛,亦足以称快世俗!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