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别称榕城、东越、左海、冶城、三山。
榕城:因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号召百姓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
左海:因福州位于东海之西,“谓海居于东”,“左海”之名由此而来。
三山:因福州城中拥有乌山、于山、屏山三足鼎立,“三山”之名由此而来。
说到福州名称,源自唐开元十三年(725),即1200多年前。在唐代第9个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的任上,福州由闽州改名福州。之前的唐开元十二年(724),福州还称作闽州。
至于福州的得名,缘起于唐代第12个皇帝唐宪宗李纯在位的14年任上。其间,后来成为著名宰相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主编的《元和郡县志》记载:“(福州)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
到了清代第6个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间,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州郡守李拔主编的《福州府志》记载:“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
董奉山如今名为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据传古代山上有野人居住,很难见到,见之得福,故称“福山”。
福山脚下有董墘村,三国时董墘村的董奉上福山隐居修炼,善医术,与河南南阳张机、安徽谯郡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病愈者栽杏五株以报,郁然成林,称‘杏林’,为医家之雅称。”
后来,人们在福山上建太乙宫纪念董奉,改福山为董奉山。所以今天福州找不到福山,只有董奉山了。而福建名称的由来很简单:取福州的“福”字,与建州(今建瓯市)的“建”字,两字合并而成。
福州市区的地形,像当地盛产的橄榄,两头小而中间大,东西短而南北长。你若是在30年前骑自行车逛福州市区,由东到西,只要四五十分钟,由南到北则需要一个半小时。如今福州市区像摊煎饼一样面积不断扩张,骑车逛街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有趣的是,福州这枚“橄榄”拦腰被一条丰饶的闽江一分为二,大部分福州人住在江北的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马尾区,小部分住在江南——在江南的只有仓山区和台江区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在进行福州南北穿行时,必须横跨解放大桥。
福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闽江上只有一座大桥,旧称万寿桥,现称解放大桥——为了纪念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来福州又建成闽江二桥(闽江大桥)、三桥(鳌峰大桥)、四桥(三县洲大桥)、五桥(尤溪洲大桥)、六桥(金山大桥)、洪塘大桥、青洲大桥、浦上大桥、橘园洲大桥、湾边大桥、鼓山大桥、林浦大桥等。如今,在福州范围的这一段闽江上已经拥有超过30座气势非凡的跨江大桥,足见交通之发达。
由于闽江横贯福州之故,福州城中内河密布,四通八达,像极了我江苏泰州老家的河沟港汊。因此清代书法家张绅在《杂忆福州》诗中写道:“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这样优美的诗句不能不让人回想起美好的童年。我和小伙伴放学后,高挽裤管,下到家门口的内河之中,捕鱼捉蟹——蟛蜞,钩钓草虾,甚至偶尔也会钓上来一条扭似黄鳝的水蛇,吓得小伙伴丢下钓竿,如鸟兽散。
郁达夫这样形容福州的地形:“闽都地势,三面环山,中流一水,形状绝像是一把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师椅子。若把前面的照山,也取在内,则这一把椅子,又像是面前有一横档,给一二岁的小孩坐着玩的高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