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后退,潮水上涨,远古时代的台江还是一片沼泽。潮来茫茫汪洋,潮退只剩下一片片芦苇、红树林与高耸入云的水杉在风中起伏。后来,随着潮水后退,一片又一片的沼泽地变成沙洲陆地,相继露出水面,大约在宋天圣元年(1023年),初成楞严洲(今中亭街一带)。宋《三山志》记载:“元祐以来江沙频合,港疏为二,中成楞严洲。”楞严洲的出现是大自然对这一片土地莫大的垂爱。
试想一下,宽阔无边的闽江,如果中途没有出现这么一块跳板式的楞严洲,以后的造桥将何等艰难。楞严洲,将台江分为南北两港,南港即今闽江,北港即今达道河,这是江河自然演变的结果。但我更愿意这样认为,楞严洲带着爱和使命,从时间深处走出,一手牵着南港,一手牵着北港,风雨同舟向未来。
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新调来一位知府。上任的那一天,当他坐船经过闽江之时,只见江边纸幡飘动,不少人对着江面焚香烧纸,恸哭之声不绝于耳,遂向艄公打听缘由。原来这是前两天,有一条载满渡客的船只,行至半江忽遇风浪,船翻人亡,全船过江人全部葬身鱼腹。他听完心头收紧,双眉紧蹙。那一刻,呜咽的江水可以作证,他默默立下了造桥惠民的宏愿。
这位新任知府名叫王祖道。他一到任,即到闽江边向世代打鱼的渔民求教水文和水下地形地貌。当他了解到台江南港水深流急,风大浪高,地形复杂。按当时的条件,他知道,要在这里造桥,比登天还难。后来,他想到了在江上造浮桥。依托楞严洲用120艘木船造南北二桥,北桥亦称“沙合北桥”,用舟20艘,南桥用舟100艘,船上铺以木板,两边各有栏杆以方便行人通行。因为南港较阔,同时用粗大藤索将船牢牢地缚在18根竖立在江中的石柱上,防止风雨对浮桥的冲击。浮桥历时一年多,终告完工。从此,终日隔江相望的台江与仓前山将风浪踩在脚下,伸手相握,结束了望洋兴叹的历史。
沧海桑田,江水在暗中用劲,不断将上游的泥沙搬运到下游。大约在崇宁二年(1103年),台江南港又升起一个沙洲即今之中洲岛,浮桥遂分为三段:南港、中港和北港,这时北港的“沙合北桥”也因沙涨大大缩小。
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大诗人陆游在任福州决曹时游南台,写下了《度浮桥至南台》的七言律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其中的“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波涛之上的浮桥那荡人心魄的壮观景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过福州,他在游记里称赞:“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这城里建造许多船只,航行在河上……”当时闽江的繁忙情景从中可见一斑。
建造浮桥的王祖道,琅岐岛吴庄村王厝前人,是琅岐岛走出的第一位进士,两度出任福州知府,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时间在风吹雨打中过了两个多世纪,闽江上的浮桥坏了修修了坏,风雨飘摇。每遇台风暴雨,江水猛涨,往往船只破裂,绳缆挣断,造成伤亡。
滔滔闽江,在焦急地等待一个人。元大德四年(1300年),离浮桥不远的万寿寺迎来了一位僧人,俗姓王,名法助,时人称平海头陀,泉州人,先辈世代务农。法助12岁出家为僧,奋发钻研佛经内典,一生造桥修路无数,济世利民。当他发现江上浮桥常被江洪冲断,屡有险情发生,即立下誓愿,要造一座与故乡泉州洛阳桥一样的大桥,以利行旅。
建桥工程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开始,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历时20年。石桥全长170余丈,计造桥墩28座,分29个孔道分流,桥面铺设长石板,两侧建扶栏护翼,桥两端建有小亭,供来往行人憩息。
古代闽江水深流急,风浪很大,打桥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石头退潮时抛下去,涨潮时又被冲走。王法助想出一个办法,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堆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这在当时非常先进。当代著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中国石桥》里说:“简支石桥的构造,采用石板石梁并用的尚未多见,福州万寿桥即采用这种特殊结构。”
万寿桥的建成,不仅大大方便了闽江两岸的交通,还成为南台一个重要的景点。元代大诗人、御史萨都剌在就任闽海廉访知事时,在福州写下《南台月》的著名诗篇:“城南江上逢中秋,城南石梁初截留。长虹一道贯秋色,中分百里江南洲。”明末清初福州的“南台十景”,其中的“三桥渔火”就跟万寿桥紧密相连。三桥者,依次从北向南:沙合桥、万寿桥和江南桥。当时漫步桥上,可观闽江全景,饱览水上风光。三桥周围聚居着水上疍民,他们以舟楫为家,居无定所,在碧波万顷中,逐浪捕鱼,运输货品,扁舟渡客。夜晚,从桥上远眺,只见渔火点点,皓月当空,水天相接,令人陶然忘机,不知今夕何夕。
大桥竣工时,法助已圆寂。民间感其功德,以其生前所居万寿寺为桥名,曰万寿桥,同时建头陀寺祀之。寺内立有镌《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的石碑,碑文字字含情,句句入心,百姓的感激爱戴之情溢于言表。头陀寺原在台江大桥头附近的坞尾街,后因万寿寺废弃,民间渐将两寺混一,将它称为万寿头陀寺。
1949年8月,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某部副营长魏景利和几名战士牺牲在大桥上。1971年,为纪念在桥上牺牲的解放军将士,将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95年因水毁重建,1996年建成。改建后的解放大桥在桥的两侧设置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担桥身的负荷。这些橘红色的弧形吊桥,仿佛靓丽的彩虹,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
2019年,在解放大桥南桥头仓前公园竖立起了一块“解放福州纪念碑”,并配有介绍解放福州的碑文。作为闽江上空的福州记忆,万寿桥承载着一大段的历史。我想,在纪念碑的旁边,应该还有其他的碑刻,碑刻上还有更多的名字。当我们凝神细读,这些名字会发光,会飞翔,会成为闽江上空的星辰,熠熠生辉,让后人抬头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