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闽清县西北部,有一条出名的塘下古道。它建于南宋末期,兴盛于明清两代。路面由鹅卵石和条石登山步道组成。全长3公里,弯曲有序,绵绵悠长。北与永泰县南部接壤,西往闽清与福州方向,历史上,是闽永两县往返福州方向的重要交通要道。
旧时,永泰县霞拔、东洋等地的大多数茶叶、笋干等农副产品进入塘下古道后,接驳闽清梅溪航运福州。而福州方向的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航运闽清后进入塘下古道货仓,再发永泰等地。人来货往,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因此,当时在塘下古道边建有古马驿道和货仓,至今遗址可见。多少年来,这条古道承载着太多的闽永两地官宦、商贾和往人,熙熙攘攘,书写着昔日陆路交通的辉煌历史。几年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3公里长的古道路面改造拓宽三米,并且铺设了水泥,成为人们步行休闲的好去处。
这条宽阔的古道,从塘下村穿越而过,由东向西,环山而绕。村庄因此分成两半,南边有墘头崖、棚树涸两个自然村,北边有叶厝里、洋中等几个村民小组。两边各拥有一条山涧小溪,缓缓流出,汇集将军溪,滋润着村头村尾几百亩良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塘下人繁衍生息,兴农耕耘。
站在古道村部路口,从外观看,墘头崖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后山悬崖陡壁,山形像个大喇叭口,外窄内宽,两边山上种有很多树林,几幢农房掩映在绿色丛中,若隐若现。
走近墘头崖,一片较大的开阔地展现面前,几间农房古厝分别散落在几个大小不一的小山坡上。几棵长青的松树下,一座普通的四扇三间古厝,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其实,它是刘氏祖厝,也曾是解放战争期间,闽(清)永(泰)游击队八都地下联络站和合龙游击分队的驻地。
站在刘氏祖厝面前,安静祥和,仿佛时光又把我们带进闽永两县解放战争期间,塘下村那段不平凡的革命斗争历史。1948年冬,刘氏祖厝的族亲们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把族亲议事的地方腾让出来作为地下站点。在这里,革命者利用塘下古道搜集情报,传递消息,开展情报工作;在这里,革命者建立闽永游击队合龙分队,通过收缴民间枪支,发展游击队员,积极开展武装斗争。
在古道半段,有一条山溪穿流而过。山溪上有块长3米、宽5尺的石板条横跨两端。站在石板条中间,双脚用力蹦跳几下,坚固如磐。这让我久久遐想。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古人如何把这块重达两吨多的石板条安装两端?从村志记载得知,平常,这条山溪溪水不多,桥面是用木料搭铺,每逢山洪暴发,会冲垮木桥,危及行人安全,为保护古道畅通,塘下乡亲们从九都请来石匠,用石块垒砌两岸桥墩。但要想铺上这块石板条,并非易事,后来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土办法。用两根圆形木料做托棍,把长石板条安放上面,两边各有人用木棍撬开圆木滚动,石板条慢慢向前推进,移至事先搭建的桥墩木料平台上,把石板条对准桥墩榫卯,然后有序拆掉木料平台,让石板条缓缓下沉放平,成了一座石板桥。从此,行人过桥不用担惊受怕。当时,村里族人认为,石板桥成功安装,离不开村里白马王庙神明的庇护,遂取名为白马王石板桥。
几百年过去了,石板桥风吹雨打,安然无恙。
登上古道山顶口,一块“週溪隔”石牌,静静地挺立于山坡边。山坡旁建有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走进亭里,凉风习习。这座建于清末的凉亭,虽历经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古道上的一景。
东风浩荡,岁月含香。站在週溪隔,塘下尽收眼前。放眼眺望,悠悠古道,弯弯曲曲,百年不眠。正是这条盘山古道,承载着多少人的脚步,记录着多少悲欢离合。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塘下今非昔比。古道两侧,花草树木欣欣向荣;两旁田野瓜果飘香,古厝民居,粉墙黛瓦。高高的飞檐,暮霭的青山,碧蓝的天空,勾画出一幅山光水色的古道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