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江是乌龙江螺洲段水域,即螺洲门前的江流。螺江江面宽阔,水流浩荡,自古便是赛龙舟的极佳水域,在螺江上划龙舟的,除了螺洲的村落外,还有城门镇、义序乡、江中村等,其中江中村的龙舟最负盛名。
江中村位于龙祥岛上,从前江中村全村四千余人,有十五条龙舟,按每条龙舟需要三十二名划手计算,则村民平均每八人中就要有一人参加龙舟赛。
江中村位于乌龙江江中的龙祥岛,在这座岛上,华安境刘姓家族至今仍保留着“龙舟祭”的古老习俗:“再下水、祭祖”和“祭山祭神”仪式。把龙舟竞渡和祭祖拜神的民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龙祥岛是闽江下游第三大岛,别名江中岛,意为乌龙江之中央,1983年当地政府取乌龙江“龙”字和祥谦乡“祥”字,命名为“龙祥岛”。其南面与五虎山的五座主峰遥相对望,岛上河道纵横、果蔬飘香、鸥鸟翔集、鱼龙潜跃,一派田园风光,被誉为福州“最拉风湿地”、闽江上的“世外桃源”。
每年端午期间,龙祥岛上的刘姓族人总会划着龙舟,回到百年前的居住地——五虎山脚下的祥谦镇门口村,在此处江面举行既热闹又庄严的祭祖大典,以示饮水思源、不忘祖先恩德。
说起龙祥岛上的这支刘姓家族,其可是“大有来头”,这刘姓一族为入闽始祖刘存的后人。据史料记载,刘存是晚唐时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汉高祖刘邦之后。唐末为避黄巢战乱,刘存率三子三侄辗转入闽,最后定居在仓山凤岗,在此繁衍生息,遂成大族。“凤岗忠贤刘”的后裔目前遍布海内外,仅福州地区据称就有十六万之众。
因洪水和兵祸,凤岗刘的一部在明初从刘宅村迁徙至螺洲一带,万历年间为避频发的乌龙江洪患和旱灾,移居到五虎山下门口村华安境;清末民初又因年荒等变故,举族迁到乌龙江龙祥岛诸洲渚谋生。但离乡不离祖,族人每到端午节都会划着龙舟回到门口村,举行“再下水”“祭祖”“祭山拜神”等仪式,形成独一无二的“龙舟祭”民俗。
“龙舟祭”从龙祥岛拉开序幕。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或初三)的涨潮时分,一大清早,刘姓族人中的划手们聚在一起共享龙舟饭,食罢,扒着龙舟向五虎山方向高歌猛进。
不多时,龙舟到达门口村江畔尚书浦。靠岸后,派人到百年前的祖田上拔三株青秧,置于龙船头,祭典结束后要带回龙祥岛。这个仪式,意为将祖先土地上的秧苗带回现居地,祈愿五谷丰登,子孙延绵发达,平安富足。
接着举行“再下水”仪式。划手将龙舟头朝向江外,船舵架在岸上,捧香祷告,让祖宗在天之灵看到后代子孙“回家过节”,不忘故土。随后龙舟划向江中,在浦里扒转三圈。这时,龙舟头令旗招展,鞭炮齐鸣,锣鼓声大作,划手呼声雷动,仪式进入高潮。
祭祖仪式结束后,龙舟划向江面,举行祭山拜神仪式。先祭肖家道牛姆溪山头和山神,次祭渡头村的蟹山、门口村的象鼻山和地头列圣,三祭门口村东头的浮岛山和玄帝庙神。祭毕,龙舟从浮岛山向东进入目屿港,划进尚干淘江内祭祀穆岭寺“七灵公”。所有仪式完成后,龙舟从尚干淘江原路返回龙祥岛。“龙舟祭”整个过程历经三个多小时。
这种别开生面的“龙舟祭”,既是纪念活动,又是感恩活动。刘姓族人怀着敬畏和虔诚之心,用最朴素的方式,来拜祭祖先和陈文龙尚书公等正神,带有深远的农耕文明烙印,折射出中华民族“儒礼孝道”“爱国爱民”的光芒,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