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炎清
这是一块多福之地,信封上留着当年的邮址:“福建省福州市福泉社6号”。祖宅始建于清朝年间,外围是高大厚实的防火墙,内部为三进式木质结构。家前门往前走10米就到正义路,再往前便是中平路直通中亭街。从家后门步行到闽江边仅有几十米路程。江边有很多棵年代久远的古榕树,它们像一把把绿色的巨伞,呵护着周边百姓的安宁。
记忆中,老宅及其周边,长寿老人居多,笔者的母亲91岁去世,外祖母活过96岁高龄。后来,福泉社改为福全社,一字之差把福气的内涵扩充得更加丰富全面。棚屋区改造,大伙儿都住上新楼房,福全社融入了苍霞新城。但孩提年代,在福泉社度过的记忆却是那样温馨。
住在闽江畔,共饮一江水。小时候,福泉社周边人家挑水做饭,习以为常。记得当时还有专业的挑水工,在江水退潮的时候,他们用木桶从闽江挑水,送水入户,还要把两大桶的江水倒入住户水缸里。遇上洪水季节,江水变浑浊,用明矾在水缸内壁划几下,稍置片刻,立马变清。后来,家家都装上自来水,但一些老人还是坚持从闽江挑水泡茶,说是江水口感好,泡出的茶水味道甘甜。夏秋时分,艳阳高照,大榕树下却有不少长者摇着蒲扇,纳凉聊天,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歌唱,树冠下孩童们在嬉戏玩耍,好一派休闲宜人的风光!江畔凉风习习,江水波浪滔滔。江边的孩子个个好水性,横渡闽江到三县洲,上岸采食桑葚,饱餐一顿,满口牙齿都染成紫色。后来,闽江畔建成“苍霞游泳场”,提升了大众游泳健身的品位,让更多闽江儿女享受到畅游大江的快乐。
江边小孩心爱江,还在于江里有丰富的鱼虾资源。找一根电话线中的小钢丝,做成几把小钩,再挖上几条红蚯蚓,便是钓鱼钓虾的绝好饵料。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毛头小孩结伴到江边钓鱼虾,真是乐事一件。江水清澈见底,江边沙石水中,鱼虾来回畅游。说来也怪,装上饵料,刚抛入水,鱼虾就上钩啦,拉上来的便是一串活蹦乱跳的鱼虾。
上中学了,我考入福州八中。中午,家远的同学都自带饭盒大米,在学校寄膳,食堂只管蒸饭不管菜。若是听到街上小卖郞用汤匙和小碗敲出悦耳清脆的叫卖声,便是肩挑鱼丸摊的老师傅来了。高汤美味,鱼丸筋道,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寄膳的同学,总会不约而同地买上一两个鱼丸下饭,鱼丸汤的午餐,成了我中学用餐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打起背包到闽北邵武插队。山区知青生活是清苦的。冬天,没什么农活,地里的菜也难长大。记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乡邮员送来一张寄自“福建省福州市福全社14号”的包裹单,一起在邵武山区插队的几位福州知青,已经很久都是吃白水炒青菜,能收到来自福州的包裹,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情!兴奋,让我们立马步行5里,翻过一座大山,到了镇邮电所领回这跨越山山水水的邮包。打开用三合板钉成的小盒子,展现在面前的是红彤彤的油炸河虾,这是闽江的河虾!大家都惊呆了,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在偏僻的异乡,感恩房东老太的热心呵护,立马给她端上一小碗。一起插队的知青也必须有一份。远在山区,能够吃到这松脆可口的江中美味,这是八闽大地母亲河带来的福气!房东老太激动地说:“我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美味的河虾!”后来得知,是两位弟弟及一位表弟,集中了一整天来自闽江馈赠的劳动成果。日后的家庭聚会,每当谈起邮寄炸虾之事,我的心中就会泛起幸福的涟漪。
上世纪90年代,我调回榕城工作,免除了春运回家的旅途之劳累,回归多福之地,安居乐业。如今,福全社地址虽然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这多福之地已融入苍霞新城,成为“闽江之心”的组成部分。未来,她将成为世界级的标志性商圈!这激动人心的规划,激起了周边街坊百姓的无限遐想,我们更增添了几多福气满满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