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又到粽香时

又到粽香时

广告位

李尚荣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一个丰富而多彩的节日。

小时候,我以为端午节是一个好吃的节日。父亲师范毕业后分配回乡工作,因为村里没有学校,便到十几里外的其他村庄任教,在校住宿。我到了上学的年纪,也跟着父亲走读在外。那时候,生活物资匮乏,漂泊在外的日子极其艰难,逢年过节我最盼望回到奶奶家中,因为那里似乎有永远也吃不完的各种“珍藏”——其中之一,便是端午节的粽子。

我喜欢吃粽子,并且一直觉得奶奶包的粽子就是人间美味,尽管它只有一种口味:黑豆粽。所谓黑豆粽,其实就是在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的过程中,放入一匙已调过味并煮熟了的黑豆而已,或是直接将糯米与黑豆调好味搅拌均匀后裹入箬竹叶中。有时奶奶也会掺入一小块五花肉,可别小看这块五花肉,在那个年代它简直可算是粽子里的灵魂。

那些年的端午节,我和父亲从山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吃粽子。奶奶把粽子塞到我手里,认真地守着、激动地看着我吃,确定我认可了她的劳动成果,便显得特别开心。那时候,我时常问父亲,奶奶什么时候才会再包粽子?父亲总是说,要等到明年端午节。于是,我便记住了,一年里,只有端午节才能吃上粽子。

上初中时,我以为端午节是一个温情的节日。端午节之前,母亲早早就要开始张罗忙活,搜罗或采摘席草和箬叶——要想吃上称心如意的粽子,似乎是绝不能少了这两样的。到了端午节当天,母亲在天未亮时就起身,捞起浸了一夜的糯米和开水煮过的箬叶,把席草的一端打个结再从中间捋开挂在门把手上,随手拿来张小凳子一坐,就开启了将历时一个上午的包粽子、煮粽子、分粽子的劳作历程。煮好粽子后,母亲总是让我先拿着粽子送给亲友邻里。一转头,亲戚邻居又把他们家的粽子回赠给我们。母亲说,粽来粽往,大家的感情就越来越深啦。

上了高中,读了更多的书,我知道端午节是一个纪念的节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把精心准备的米团装进竹筒投到江中,以祭屈原。后来,有人说这些祭品都被水里的蛟龙偷吃了,于是人们又用楝树叶包裹米团,并用五彩丝线捆扎,据说这两样都是蛟龙忌惮的事物。可我始终想不明白,一个纪念的日子为什么一定要吃粽子?

上了大学,我对端午节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思考。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传统节日往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仅就端午节来说,它的起源除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外,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而随着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参加工作后,我客居于城市。年年端午节,我都特别想念老家的粽子。不只是我,与我共同生活的母亲也一样。只不过,我至多只能算一个“思想家”,母亲则是一个行动派实干家,为了能吃上一口“正宗”的老家粽子,母亲总是在端午节来临前一个月,就开始谋划包粽子的准备工作,其中最费心思的就是找一把席草和箬叶。看着母亲为不能在城市里寻得正宗的席草和箬叶而愁眉不展时,我总是忍不住劝母亲,吃个粽子,不必那般劳神费心。可是母亲却似乎有一种心结无法解开,也仿佛在坚守某种底线,不容商量,不容亵渎。于是,我便总能在客居他乡的日子里,吃上“正宗”的童年记忆中的粽子。端午节的粽香里,也因此弥漫着乡愁与思念,一年又一年……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