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腻、温润、通透、色彩斑斓、刚柔适中,“细、凝、腻、润、灵、透”六德齐俱。
寿山石色丰富,有红、黄、绿、橙、紫、棕、褐、黑、白、乳白、紫红、褐黄、紫黑、无色透明等,色彩走向浓度深淡变幻莫测,韧度较高,适于雕刻。寿山石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
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是原生矿风化侵蚀后,经水流搬运到某些地段沉积下来的。田石按产地的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礁下之分。田黄石是田坑石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凡黄色的田石均称“田黄”,以中坂田中所产田石质最佳。田黄石的石质极温润,表皮多具微透明黄色层,肌里玲珑透彻,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条理清晰,颜色外浓而向内逐渐变淡,石表有时裹黄色或灰黑色石皮,间有红色格纹,历有“石帝”、“石中之王”等美称,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
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连章”,乾隆看后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逃命时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可驱灾避邪,藏田黄者能益寿延年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寿山有一条小溪,叫寿山溪。这条浅浅的小溪,从坑头到结门潭迤逦曲折约8公里。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溪流及溪旁的水田,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田黄原产地。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优质田黄已不可常见。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
水坑石产于寿山溪源头的坑头占山麓,因矿洞终年积水,凡坑头各洞出产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洞在溪旁,矿石受地下水浸蚀,石质多呈凝冻、透明状,质细腻,表面有光泽。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埋存在岩层夹缝中,往往一块料中含有红、黄、青、赭等多种颜色,瑰丽多彩。
根据史料记载寿山石雕应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有1500以上的历史。到了唐朝,中国的佛教在南方盛行,寿山地区寺院林立,出家人广集寿山石,雕琢成礼品,馈赠给游客。由此,寿山石雕开始流向四方,传名于世。
到了宋朝,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也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此时,寿山石雕得到了高速发展,除了各种欣赏品之外,还被大量用作殉葬品。元、明之际,随着“花乳石”篆刻开始盛行,寿山石章也应运而生,备受篆刻者赏识。这个时期,寿山石印章钮头装饰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印钮艺术。明代经营寿山石雕的商业也逐渐发达。
清朝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代,雕刻艺人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及镶嵌器皿。特别是印章钮头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帝王将相的喜爱。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寿山石雕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在圆雕摆件方面有了较大发展。90年代初,寿山石雕经过锐意创新,其行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国石竞选中,寿山石一举夺魁,名扬四海,身价倍增。她独具的多彩之姿、文化之韵、收藏之趣、档次之高,都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以及馈赠礼品、收藏、鉴赏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