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镇距福清市区13公里,地处龙江口的北岸,为福清市水陆交通要道。自北宋年间建镇后便日益繁华,有“小杭州”之称。明洪武、嘉靖年间分别修建镇东卫城和民城,构成了“一镇两城池”的独特局面。镇东卫城和民城,原来都是水运发达,人口稠密的集镇。
通江门位于海口镇东南老街一侧,门西南向,门高约四米,洞口高约2.50米,她以前是海口民城的东门。
海口民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到三十九年(1560)夏建成,城墙为块石垒砌而成。据记载,古城周长840丈、堞垛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有五座城门:东“通江”、匾曰“澄江如练”;西“起龙”,匾曰“风云会合”;南“攫桂”,匾曰“裕日天香”;北“镇安”,匾曰“乔岳钟灵”;西北“嘉猷”,匾曰“势壮辅车”。清顺治四年(1647)清兵攻破海口城时被毁。民国初年,美国教士在此建教堂、孤儿院和医院,城大部分被拆。民国27年(1938年)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民国政府下令拆除城墙,海口城毁,仅剩通江门。
通江门,俗称“通河门”,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现仅存拱形花岗岩砌门洞,门洞上方嵌有一规则条石,上阴刻有“通江门”三字;初建时因其临江而立,故城门顶上竖“澄江如练”匾,现匾额已遗失。现在通江门为海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