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福州中亭街

福州中亭街

广告位

中亭街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闽江东流至福州时,因南台岛之隔,水道分为南支。南支即南港,别称“乌龙江”;北支即北港,仍名闽江,一作台江,别称白龙江。白龙江江面开阔,从大庙山(今福州四中)起,一直到南台岛的北岸为止。到了北宋哲宗元祐八年 (1093年),因江沙会合中长出个楞岩洲(今中亭街一带),其实就是江水拥趸出的一片淤泥沙洲。闽江水流遂一分为二。

介绍中亭街,离不开“万寿桥”(今解放⼤桥)的历史。宋天圣元年(1023年)楞岩洲就已形成,宣和五年(1123年)在楞岩洲之南⼜积淀了⼀块沙洲“中洲”,闽江便被分为三个港:⾃天宁⼭(今仓前⼭)北岸⾄中洲,称为南港;中洲之北⾄楞岩洲,称为中港;楞岩洲之北⾄横⼭铺,称为北港。为便利⾏旅往来,曾两度出任福州郡守的闽县⼈王祖道,于宋元祐⼋年(1093年)架设了“浮桥”,⽤⾈使天堑变通途。

因潮汐涨落,加上春夏闽江⽔流暴涨,浮桥时常中断。元⼤德七年(1303年)在楞岩洲东侧管理浮桥的“万寿寺”头陀、建桥名家王法助和其徒吴道可,奉旨募建⽯桥。历时19载,元⾄治⼆年(1322年)桥始建成。⽂学家马祖常作《福州南台江⽯桥碑铭》记此盛举,定名为“万寿桥”。进⼊明代,江南桥、万寿桥、沙合桥的“三桥灯⽕”,成为南台的⼗景之⼀。

宋代,南台称⾼盖北乡,合并了唐代的国⿍、下帷、令德、嘉崇、⾼惠五个⾥为嘉崇、⾼惠两个⾥。元明清楞岩洲基本属嘉崇⾥管辖。通过“三桥”进⼊城内,楞岩洲乃必经之路。所以在⼩桥头建“泗洲亭”;在楞岩洲建“中亭”,在仓前⼭岸边建“济川亭”。供⾏旅躲风、避⾬、纳凉。因中亭有零星摊点排列,发展为街市,就称楞岩洲为“中亭街”。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发展成为南台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之⼀。解放后更名为“⼋⼀七南路”,但“⽼福州”习惯了,仍叫“中亭街”。

清道光年间“五⼝通商”后,中亭街更为热闹繁华。街的两侧,西为苍霞洲,东为后洲;有许多巷、弄将这两个陆洲与中亭街互通,像叶脉⼀样向左右辐射。如欧厝弄、三成弄、重光弄、仁和弄、姚厝弄、道⼠弄、铁线弄、⿇油弄、观岐巷、后洲巷、透龙巷等。古朴⾥弄与近代街区并存,互相辉映,更显中亭街商贸⽂化的历史久远和深厚底蕴。

民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中亭街商贾云集,百业俱兴,车⽔马龙,⼈潮如涌。采购物品,中亭街成为顾客的⾸选地。这⾥的商铺左右两边⼀字排开。有银⾏、钱庄、国药⾏、百货⾏、茶庄、绸布庄、棉苎⾏、颜料⾏、陶瓷⾏、油⾖⽶⾏、⾯粉⾏、南北京果⾏、⽂化⽤品⾏、烛⾏、伞⾏、钟表⾏、典当铺、戏院、餐馆、诊所、理发厅、服装店、⾦银⾸饰⾏、糕饼店以及鲜咸⽔产贝壳⾏等,“三⼗六⾏”应有尽有。中亭街有其⾃⾝特⾊,约占全街三分之⼀的北段,多为鲜咸鱼货贝壳产品的商店和⽛⾏,⼈们通称为“咸鱼⽛”。

改⾰开放后,处于闽江“滩头阵地”的古街——中亭街,进⾏全⽚开发,主街及两侧的10余条巷弄全部拆毁,荡然⽆存;2001年新建了“利嘉”商城,但⽼福州仍习惯地称之为“中亭街”。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