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随着雨季的到来,鼓楼沉浸在朦胧烟雨中,显得那般诗意与宁静。不妨来鼓楼逛逛,感受烟雨朦胧中的魅力鼓楼。
福州市的安民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安”者,宝盖头下一女字。风雨不动,处之泰然,足以假斗室乾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自然、社会、人生,没有什么比”安”字更重要、更吉祥的了。至今恭贺乔迁的书赠美言,仍以”居之安”或”安居乐业”最为达意可人。唐末黄巢起义军势如卷席,在福州城殃及无辜的事已然无考,熄炬噤声过黄巷的故事却传颂至今。再就是当年义军过巷陌时遍贴”安民告示”,时人为纪念有惊无险而引”安民”为巷名,成了千古美谈。
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一点的五代十国时期,自中原入主闽都的雄才王审知,以”宁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而得君心,以”轻徭薄赋、保境安民”而得民心,从而奠定了闽国的基业。到朱明王朝时,大将军汤和奉命自海路直取闽中,从南门攻入福州城时,为申明改朝换代与百姓无涉,特在安民巷张贴告示以安抚民心。民间甚至有从”不留一人”到”不杀一人”的易字救城的玄妙说法。无论有否考据,在台江三保街区,纪念解难人神的庙宇至今犹在。发生于同地而不同时的几个故事,都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人民渴望过安平日子,人民也最记惦安平日子的缔者。
“安民巷”巷名的千古不易,是民心对国祚的祈求,是注定于三坊七巷的民本的座标。安民巷-由来安民巷至少在宋代就有这个巷名。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四说:“元台育德坊,旧安民巷。刘中奉藻以孝闻,郡上其事,诏赐栗帛以旌之,因号其坊曰锡类。余太宰深登庸,以其旧居,改今名。”巷最初名安民巷,宋代刘藻因孝子出了名,政府用粮食布匹给予奖励,《诗经》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说孝道做好了,能够影响到旁人,所以将安民巷改名“锡类坊”。后来宋代罗源人余深做了宰相,住在巷内,元台又是宰相的雅称,于是“锡类坊”又改名“元台育德坊”。
这是史书上说,当然可靠。后世人对安民巷的由来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明大将军汤和奉朱元璋之命,从闽江口攻入福州城,在安民巷张贴安民告示“不杀一人”,所以有安民巷之名。从上面可知,宋代以前就有安民巷之名,此说不值一驳。近人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二说:“安民巷传黄巢乱时,安民于此。”《三山志》卷四说:黄巢过福州黄巷黄璞家时,“灭炬弗焚”,“惟此一巷以璞免”。安民巷当然不能幸免,说黄巢“安民于此”与史实不合。
成书于清中叶的福州小说《闽都别记》第64、65回记载:闽王王延钧在位时,其侄、王审知长孙“王继图自称为大闽皇帝,袁广智为开国军师,梦余为开国夫人,弟侄皆为列侯战将,直攻至都。”女神临水夫人陈靖姑率兵打退王继图、袁广智贼兵。“时兵围已解,粮食得进,夫人先请王璘(王延钧)赈济安民”。文章到此,特地作了注解:“合城内安民巷,即当时赈济安民之处所也”。原来安民巷也是陈靖姑的遗迹之一。
南后街安民巷巷口的墙上神龛原是供奉陈靖姑的,后来改祀观音大士。元代行省都事贾讷住安民巷,“其母贞节,更名‘贞节’”。明代安民巷内还有一座贞节坊,儒士邓坦妻邓铃,字德和,闽县人。“能口诵《列女传》、《孝经》。郑坦死时,父母看到邓铃尚年轻,劝其改嫁。邓铃用刀割双耳表示守节,受到官府表彰。后以郑坦侄儿郑云镐为嗣子。邓铃82岁时,郑云镐中隆庆年间举人,做了官,邓铃受赠为宜人。邓铃着有《风教录》,已佚。今存有《读岳鄂王传诗》一首见于《列朝诗集》。
安民巷30号原是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曾晖春故居,曾晖春生有五个儿子,都登科甲,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安民巷53号的古典土木结构院落原是1938年2月成立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52号,为清末建筑,虽只有423平方米的单进民居,却小巧玲珑,前临安民巷,后与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隔墙。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是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房主人程氏是菲律宾华侨,20世纪50年代初购买了这家小院,从不出租和借给外人居住,十分珍惜,房屋内的摆设一直保留传统风格,没有进行改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找个时间,或迎着细雨的延绵,或顶着淡淡阴天气,来坊巷享受不一样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