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太平王是马祖列岛、台湾、福州、泉州、长乐及闽侯等沿海地区民间信奉的水手,由传说而广泛流传。
“文武太平王”生在唐朝,“文”为黄助,闽消县人;“武”为黄通,泉州人;唐宣宗大中三年(849) ,黄助中文状元,黄通中武状元。两状元时逄“安史之乱”后的唐室中兴,他们发愤图强,勤辅国事。由于韬略出众又清正廉明,受到朝廷重用。859 年, 二人受封“大将军”,奉旨一起往海南”代天巡狩”。到了海南,他们
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受到百姓的爱戴。第二年归航经闽江门,在连江定海筱埕遭遇强台风,两人同时罹难。
遇难之后,他们每天晚上都在沙土上画下一行以便记录时间,又托梦给乡亲们:”为我南山作坟、北山立庙,吾能避灾降福。”乡亲们听了他们的话筹资立庙、建坟,并尊他们为“海神”,把哥哥的庙称为“大亭”,弟弟的称为“小亭”。五代闽永隆元年(939) ,王延曦封大亭为"孚济将军”,封小亭为"昭远将军” 。乾隆
帝加封他们为”里护显佑大将军” 。当地渔民尊两神为“文武太平王”。这就是“文武太平王”的由来。
之后,乡民们出海前都到庙中祭祀,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在每年衣历三月初三的大王寿诞日,十月二十三千秋日,正月二十保境佑民日,大坦村村民都会扶老携幼到庙中烧香叩拜。马祖列岛、台湾及泉州、福州、长乐、闽侯等沿海地区的一些村落亦有分庙供奉文武太平王香位。文武太平王有求必应,时常“显灵应验",护境安民。他们的恩施不仅享尝闽江沿岸,而且驰名海内外。在过去的岁月里,马头村乡亲从“文武太平王“信仰中,获得了战胜病魔灾害的精神力量。
为证明“文武太平王”隶属于筱埕,筱埕人很快就创造出了一个送神习俗——每年正月初五送一只“大王船”出海,自由漂移。开始是它爱上哪上哪,后来引发邻村关注,据说谁接了它,就能同时接去“平安”的祝福,千是乎相邻村庄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并接收”大王船”了。所以只要是两村共用的海滩,”大王船”一来,肯定要相争一番。《文武太平王传说》中这样描述:迎接”大王船"的习俗由原来的自由接引发展到组织人力争相牵引。虽惊心动魄的是1948 年,定海、黄岐、东岸、琅岐、官岭等地村民手执刀棍,聚众蜂拥至筱埕,整个沙滩岸边挤满了人,计万余众。各方据理力争,僵持不下,最后经“神”指点,才安然息事。
连江县筱埕镇是闽都福州的一座沿海重镇。“文武太平王“文化是其影响最大的、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游神活动在每年正月初三日举行彩排。初五日下午,”大王船”出水仪式更是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正是代代相传,造就了百年长盛不衰的“文武太平王“信仰文化现象,也表达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