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追兵到扬州,苦守孤城的南宋大将军李庭芝拒绝元兵劝降,至死保节尽忠。扬州城被内奸朱焕出卖献城投降。元兵乘势强渡长江,逼近南宋京城临安,文天祥主张入闽广再图匡复,而陈宜中力赞议和的意见得到谢太后的同意。南宋朝廷求和不成,最后,1276年正月十八,由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5岁的小皇帝恭帝赵显出城,奉上国玺和降表向元军投降,谢太后与恭帝被俘。至此,事实上南宋已经灭亡了。
在元兵进入临安之前,谢太后封恭帝同父异母的两个兄弟,9岁的赵昰为益王,任福州福建安抚大使,6岁的赵昺为广王,任泉州东南外宗正。赵昰、赵昺及其母亲杨淑妃,由国舅杨亮节和大臣护卫二王逃出临安城。到永嘉(今温州)时,南宋残余势力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戴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准备组织诸路兵马拯救危亡中的宗室王朝。
因福州是益王赵昰的领地,满足流亡王朝以偏安为本的需求,且南宋抗元忠臣“兴化军”首领陈文龙也在闽地家乡莆田,于是,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四月,图复辟的贵族大臣们纷纷簇拥皇室二王赵昰和赵昺,率一路船队17万人马,经永嘉浩浩荡荡朝闽地进发。杨淑妃同护卫大臣们途中策划入闽江口后的去处,首选丞相陈宜中陈氏同宗家乡琅岐,听说那里百姓反对声激烈,责骂陈宜中胆小、主事不力,遂改变意向;欲奔福州城内,又担心闽府衙官员不可靠(史实证明,闽府衙官员的确靠不住,1276年十月间,闽府尹王刚中开城向元军投降,这是后事了)。一行人一路犹豫难决。当船队经五虎礁进入闽江口,驶进福州林浦地段闽江时,这里江面开阔,江边绿树成荫,江对岸有一脉青山(鼓山),江边有村落,尽显一派依山傍水耕种、打渔的自然、和谐的村居生活。护卫大臣们命船只暂停靠岸,庞大船队一字鱼跃式排列,从绍岐码头直至潘垱下洲约3公里长,黑压压一片,热闹翻腾,顿时江浪湖涌起伏,船队上挂着宋字黄龙大旗在江风呼啸中飘扬,身着盔甲将士站立船头,呈现威严神态。
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文武大臣见此处江边小山岗有座似宫殿式的楼宇,颇显皇家气派,其周边绿荫茂盛,显有灵气。先遣队考察发现是唐朝遗留的古书院,横梁图案为“凤呈吉祥”,是希望征兆。大臣们似乎觅到慰藉,恰好满足当时收复失地的心理欲望,且此处地理位置好,位处江边便于出行,离闽府城内仅约五公里,于是决定登岸“驻跸于此”。护卫大臣们指挥兵士立即铲平林浦平山这小山岗(村民俗称后山顶)安营扎寨,平整山头、树木、荆丛,砌石基,建起皇帝行宫(即平山阁,后更名为泰山宫)、架起军营(上世纪五十年代仍遗留宋末军营营房层层石基)。
在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等大臣拥立赵昰为端宗,五月初一,在福州鼓楼大都府垂拱殿登基,改元为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晋封赵昺为卫王。因迫于当时元军紧追形势,宋军兵马船只均在临江的林浦村,为方便出行,在登基之后,赵昰、赵昺与杨淑妃遂入住行宫。时任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匾额悬挂行宫大门上。于是,平山阁就成为了宋末皇帝流亡时期的行宫。行宫面北而建,江岸边筑有壁垒、水师操练台(文天祥曾在此指挥水师操练);宫前江波汹涌,洲渚绵延,河浦交错,柳竹成丛,渔舟泛行,一派江南水乡景象;行宫内杨淑妃和二王的起居室以及护卫大臣们的议政厅。这个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来,还算是粗具规模。林浦平山阁遂成抗元大本营、抗元圣地。
五月十六,从镇江元军营中突围的文天祥,经永嘉(今温州)感到这里抗元圣地,端宗授予他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各路兵马。元兵追杀从闽北而来占领邵武、建宁。宋军仍加紧练兵筹备粮草、兵器与船只,继续抗元,试图收复失地。十月,元军分水陆围攻福州,福建制置使王积翁策使闽府尹王刚中开城投降。尽管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奋力抵抗,但是南宋朝廷路穷途尽,已无回天之力了。
南宋末帝仅在林浦平山阁半年,形势不利久留,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急备海船,由大将军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护卫幼主端宗皇帝赵昰及杨太后、卫王赵昺登船出海。因一路东逃西躲疲于奔命,路途颠簸,真是惊魂落魄。可怜的幼主小皇帝惊恐万般暴病死在逃亡的途中,年仅11岁。之后(1278年)大臣们又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皇帝,改年号为祥兴,杨太后同帝听政。文天祥仍一路抗元,最后在广东被元兵俘押去大都。陆秀夫等人在元兵步步为营紧逼之下,逃至广东外海崖山处(今广东新会)时,元兵分两路围攻,趁海潮落时,元兵顺势进攻,宋军招架不住,求生无望。左丞相陆秀夫对幼主赵昺说:“国事尽头,陛下当为国捐躯。”遂即背起8岁的赵昺跳海自尽,杨太后及一行随从也赴海而亡。刹那间,宋兵被元军屠杀,浮尸浩瀚海浪中(据记载,宋朝在此次战役中损失10万人),呈现出南宋臣民坚持抗元的最后悲歌。宋赵王朝彻底灭亡了,宋王朝历经319年就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