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政街连狮子楼,大航桥上月如秋;阿谁报道龙灯到,惹得湘帘尽上钩。”诗中宣政街是现在鼓楼前,狮子楼在东街口之北,大航桥在虎节路与贤南路之间。唐宋时因其在州衙之前,又有“衙前街”之称。明称“宣政街”,东属闽县,西属侯官。因福州有“鼓楼”,故有“鼓楼前”的地名。
“鼓楼”为唐、宋福州“七重楼”之一(古代七重楼从北往南依次为都督府门、威武军门、南虎节门、还珠门、南利涉门、宁越门、沙合门),历来是闽都古城的时代标志。明王应山《闽都记》把福州鼓楼称作“全闽第一楼”。鼓楼北枕屏山,南对五虎(方山),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是唐代福州府治的门户,称“州门”。唐乾宁三年(896),福州升为威武军,改为“威武军门”。五代,闽王王审知在此置“漏水奁具”,用以计时,并用“挝鼓吹角,铜钲报时”,鼓楼成为一座报时的谯楼。后唐天成四年(929),鼓楼曾进行过一次大修,竣工后被称为“鼓角楼”。北宋嘉祐八年(1063),郡守元绛进行扩建,把单门改为双门,上建楼阁9间。北宋熙宁二年(1069),光禄卿程师孟知福州,始创“铜壶滴漏”计时,采用“鼓角更点”(报时),被正式定名为“鼓楼”。
从宋至清,鼓楼曾发生过五次重大火灾。鼓楼多次被火焚毁而又多次重建,它以木构为主,因而施工时经常留下大量木屑(福州方言“柴配”),附近居民小孩前来捡拾回去引火。《闽都别记》述说了一个有传奇色彩的“鼓楼前拾柴片自幼相识”的故事。说唐元和十年(815年),福州观察使元锡建鼓楼时,从连江和罗源来的徐得兴与俞百均,在附近的药材店学艺。看到建楼时有许多加工木头的边角料,老板就叫徐得兴与俞百均去拾。在捡加工劈下的木柴碎片的时候,出了意外,俞百均被木头压伤了。徐得兴重情重义,对俞百均日夜照顾,直到其痊愈。两人因此成为生死之交。后来福州人形容朋友关系很“铁”时,就说是“鼓楼前拾柴片朋友”。
清代,鼓楼的北面是布政司衙门,叫“布司埕”。在这里,聚集有十多家前店后坊的个体手工线面店,在那里摆着许多木制线面架,“扎堆”制作线面,成为福州线面的主要产地,留下“鼓楼前布司埕线面”的民谚。
据说鼓楼前还曾有一家钱店,门前挂一串大木钱。布政司前有一帮京鼓班,经常汇集吹奏。有人就编了副谐音双关的对联:“钱店前,挂木钱,木钱怎抵目前急;鼓楼古,吹京鼓,京鼓难消今古愁”,成为谈资。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布政使陈大宾对鼓楼进行改建,仍然采用“铜壶滴漏”计时,并在南面楼前高悬“海国先声”巨大匾额。清代,改用挂“十二时辰水牌”报时,从中产生出福州民间对一些无所事事人的比喻,方言叫“鼓楼前挂时辰牌——挨时度日”。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鼓楼火灾,藩司徐继畲重修,改用西洋大自鸣钟报时,高一丈,广六尺,声闻数里,每月一次,时辰牌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1847年,又毁于火,总督刘韵珂重建。南面正额有“雄镇全闽”四个大字,左额“海天”,右额“鳌柱”。凡官府重要的政令、文告和福州贡院录取举人的榜文均张贴在鼓楼前。清咸丰年间,台湾彰化举子陈肇兴《第一楼观榜》,有“姓氏高悬第一楼”之名句。
1949年8月福州临解放,海军宿将萨镇冰等知名人士为迎接解放军进城,联名起草了《告福州市民书》,就张贴在鼓楼前最醒目的地方。1952年,因修建鼓屏路,鼓楼被拆除。鼓楼前的三只石狮被移放在南门兜。但鼓楼前的地名早已深深地烙印在老福州人的心中。今天的鼓楼前已成为宽敞的交通要道,展现出都市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