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乌石山摩崖石刻群

乌石山摩崖石刻群

广告位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许多第一次来福州游玩的游客,对这座城市印象大抵如此,四面的延绵山峰是城市天际线的最远端,就连城内的也有起伏的山丘点缀。

三坊七巷是福州城的文脉所在,而在其南面的乌石山。自古以来便是闽地文人墨客诗书雅聚、尽抒情怀之处。海拔不到百米的乌山,自唐至清,留有摩崖石刻200多处,篆、隶、楷、行、草皆各有其神妙。这些摩崖石刻最是有故事,宋代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朱熹,他们的墨宝至今还可以在乌山上寻得见。

摩崖石刻已成为福州一大人文景观,以鼓山为最多,以乌山为最古,以于山碑廊为最全。

乌山上名气最大的要属那“般若台”,不仅是因它是乌山石刻群中最古者,更因它是李阳冰所书。李阳冰何人?就是李白的堂叔,“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听闻这个名字,那也是高山仰止的感觉。李阳冰是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颜真卿书碑大多由李阳冰篆刻,可见李阳冰篆书独妙天下。康有为还赞誉:“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少温指的便是李阳冰,“般若台”就是乌山的这一处,这也是如今仅存的四块李阳冰篆书碑刻之一。

虽李阳冰本人并未到过福州,但他的族人、任著作郎兼监察御史的李贡在唐大历七年向他讨得“般若台”铭墨宝后勒于乌石山上。“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这唐朝李阳冰的《般若台铭》,书法价值独步天下,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一幅摩崖石刻。

唐朝李阳冰《般若台铭》

乌山声名在外,宋朝福州知府程师孟是首功,他将乌山与道家蓬莱、瀛洲相比,改其名为道山,“道山亭”三个字就出自他之手。他邀曾巩写的《道山亭记》也刻在乌山先薯亭之下。这也吸引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前来游玩。

米芾是个怪才,人送外号“米颠”,有爱石癖,爱石及山,在福州就有两块他题写的碑刻真迹,一块就是乌山上的“第一山”,另一块是在大庙山(今福州四中校内)的 “全闽第一江山”。

据《乌石山志》记载:“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楷书福字丈余,镌石。”朱熹写的“福”字在“双峰梦”的下方,年久被毁,现在的“福”字是根据朱熹手迹新镌刻的,“福”字左边镌刻朱熹晚年的字号“晦翁”。这也是福州最大的单字摩崖石刻之一,与鼓山喝水岩的“寿”字,并称“福寿齐天”。

唐代伊始,乌山就成为游览胜地,此后历代当地官员,常在上任之时,登山膜拜顶礼,“签名”题刻于崖壁,更有文人墨客、商贾显贵、多会于此,写诗填词,感物咏志,欣然着笔,留下千古不朽的墨迹。

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很多名人题刻,从唐宋至明清,内容林林总总,真草隶篆,是书法的天然秀场。难怪有人说“一座乌石山,半部中国书法史”。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