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宁古道的岭兜溪上东西走向架着一座石构桥,为单墩双孔平梁桥,墩与桥台由条石砌造,上有出挑,墩呈船形,桥面由两块宽0.6米的石梁并排铺就。桥全长20米,宽1.2米,桥东有石阶达于路,一棵爬满藤萝蕨草的老树沉默无声风骨铮铮守卫在桥旁,这就是十分著名的岭兜桥了。烟迷翠黛的峰峦,清旷明净的蓝天,黄绿相间的稻田,古朴深厚的石桥,红墙黑瓦的民居,藤枝缠绕的野树,倒映在水波粼粼的岭兜溪上,真让人感觉走进了水墨画中,“枯藤野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岂不正是它的真实写照。
岭兜桥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桥梁上刻有一些文字,因年代久远,大部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依稀看出“岭兜”、“元丰七年”、“募众筹石”等字样,记录了乡民募造此桥的情况。前几年,为了安全起见,村里在桥的两侧安上了钢管护栏,显得与整个田园气息的画面格格不入。
桥西建有娘娘宫,宫的前廊与桥相连,娘娘宫内祀陈靖姑,所以也有的资料将岭兜桥称为“陈靖姑转水亭桥”。据传,陈靖姑丈夫刘杞莲系古田县人,曾在罗源县任巡检,他们在罗源的故事被写入《闽都别记》。罗源民众对陈靖姑的信仰很兴盛,乡村建有不少的庙宫祭祀。
岭兜村仍保留着完好的古驿道,听村里的老人说,现存的村道就是闽浙古道的遗存。蜿蜒的石板路,斑驳的黄土墙,长满青苔的石房基,青砖黛瓦的古民居,到处都充满着古老的气息。
黄姓是罗源第三大姓,广泛分布于各乡,有许多都是宋代自古田县迁来。宋建隆三年(962年),古田县黄坂(古田横溪里倪洋)的黄珠来到罗源河洋丰下里定居,当时称藻林境,即今天的中房镇岭兜村。黄珠出自江夏虎丘黄氏始祖黄敦之后,黄敦于唐乾宁初(894-898)随王审知入闽,居闽清梅溪坪盖平里凤栖山,他生有六子开枝散叶,史称“六叶”,黄珠便出自第三叶。三叶的始祖是黄敦第三子黄凝,黄凝妻陈氏生七子传三十世至黄国政,生黄鸾、黄凤,黄鸾从宁德石堂二十都迁入古田黄坂,再传黄珠,黄珠携子黄亮(开基祖)迁入罗源岭兜。
黄氏祖厅坐东北向西南,集宗祠戏台为一体,占地面积一千五百平方米,地势平坦,面朝宝梯,后坐金狮,左列榜洋,右连旗笔,曲水环卫,瑞气萦绕,山明水秀,毓秀钟灵,诚发祥佳地也。黄氏祖厅重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不久被火,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遭回禄,翌年重建。未及十年,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遭海倭焚毁,越三载(1659年),又集资重建,历时八年,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竣工。鉴于连遭火患,左边建一金形水湖,右边开一口长生水井,与门前九曲湾路以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