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岐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故乡,位于南台岛南端,地处闽江支流乌龙江北岸。它并不像其他乡镇的村落那样寂寥落寞,有着乡村的闲适又紧紧依附着都市的脉搏,就像在城市嘈杂的面团里揉搓下了一小团的安静。
村口就能看到清代保留下来的玉屏山庄,这座占地一万多平米的山庄从外面看上去青砖高墙,略显威武,里面有假山、鱼池、盆景,一个很大的天井。厅堂是全木结构的,门和窗户上都是很精致的雕花,后庭还有一棵参天大树。
院落傍依玉屏山丘而建,故名玉屏山庄。山庄的主人名叫叶大庄,是福州有名的诗人、藏书家、文学家,亦是严复的同乡兼好友。当时提及玉屏山庄,大家都知道那有个藏书院。相传,当年严复很喜欢玉屏山庄,还曾在此住过。严复结婚时,洞房就设在左厢房。还是在玉屏山庄,严复亲自为儿子操办婚事。
告别玉屏山庄,深入村庄。在一个拐角处就是阳岐午桥,这座宋元祐四年由尼戒圆募造,用纯花岗石砌建的古桥如今已被歪斜的房屋依靠着,似乎这个城市再随意的颤动一下,不经意都将永久沉睡。
通过午桥就看到地衣爬满墙的几道巷,巷子里,叶的绿、花的香都是淡淡的,但植物用着它不可言说的灵性把人往另一种沉静的状态里引。
几道巷的旁边就是严复故居,严复故居并没有很大,两进两落,门前有几棵杏树,千般故事都安静躺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左边是严复的书画院。
严复在十四岁前都在阳岐村生活和学习,这座民代翻修的古宅,至今的砖木结构保持完好。7岁时,他被父亲送回阳岐村随五叔读书,就住在“严氏祖居”的披榭里达两年之久,因此这里便成了“严复故居”。
严复的童年就在这清幽的环境里度过,在父亲去世一年后严复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沈葆祯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从此踏上救国图存之路。这座古宅记录了他童年的苦难,更见证了他日后的辉煌。严复后来以优秀的成绩作为了中国第一批到欧洲的留学生,后调北洋水师学堂当总教习和校长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严复加入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行列,并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翻译及出版了包括《天演论》在内的一系列西方经典著作…无论拥有了多辉煌的成就,严复在离开阳岐村的50年后,又重新回到了故土。
出了严复故居,旁边就是几道巷,不远处就是叉溪。叉溪旁的榕树下有座北极玄帝庙,上有对联写道:“庙前叉江水长流,顶上榕树永常青”。阳岐山下,午桥旁边,叉溪汇乌龙江入口处,严氏祖居就坐落在这里。
1918年冬,严复老先生从北京回到了阔别50年的福州,那时还特地参拜了阳岐村的尚书祖庙,可见尚书祖庙的地位非同小可。
阳岐尚书祖庙在盖山镇阳岐村凤鸣山南面,为海峡两岸众多祭祀民族英雄陈文龙尚书庙的祖庙。陈文龙死后被尊为神灵,敕封为水部尚书、镇海王等,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水上保护神”。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中书省派员到全国各地访求应祀神祇。陈文龙是南宋末年名臣、儒将,是与文天祥齐名的抗元民族英雄。“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定各地城隍庙祀典的名单中,有庐陵的文天祥、福州的陈文龙等。阳岐尚书祖庙就是在这时期始建的。
当时,因闽江南港乌龙江峡兜江面风涛险恶,经常发生覆舟事故,来往闽南、福州的客商行旅多改从今闽侯新岐后渡到北岸的阳岐,阳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码头上帆樯云集,多莆仙一带的商旅,史称此码头为“化船道”或“兴化道”。
为纪念莆田籍抗元英烈陈文龙,祈佑生意兴隆,平安往返,客商们就在兴化道建一小庙宇,奉祀陈文龙和同为莆田籍的妈祖娘娘。
这就是陈文龙尚书庙在福州的最早起源,以后从此分炉出三四十座尚书庙,连绵不断分布在海峡两岸沿江沿海,成为维系闽台民众之间同胞情谊的重要神缘。庙里有大量的名人题刻,庙正中门额石刻“尚书祖庙”,遒劲雄浑,为严复所书。
他题刻的庙门口两副石柱联,也为后人瞩目。正面楷书联:“入我门来,总须纳手扪心,细检生平黑籍;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侧面草书联:“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赐;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
有些如沐春风的美好只有在自己的故乡会找到一丝的归属,这似乎也是严复先生坚持在年老之后回到阳歧的那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