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神童蔡伯俙

神童蔡伯俙

广告位

北宋真宗时期,地方上出了两位神童,一位是晏殊,另一位是蔡伯俙。

晏殊(991-1055),以婉约词著于文坛,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位同宰相,世称“宰相词人”。

同样自幼聪慧的蔡伯俙(1013-1100),是福建福清南下隅(今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登俊村)人,字景蕃,官终司农卿(从三品),是历史上通过童子举年龄最小的进士。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蔡伯俙4岁,实则3周岁。这一年,他的邻居有一位举人,为自己的父亲六十大寿写了一篇祝寿辞,每天早上起来朗声背诵。一连三个早上,举人还不能完完整整背下来,而在隔壁听了三个早上的蔡伯俙,竟然能一字不漏的朗诵出来。举人顿时惊为天人,心想:这孩子过耳不忘,必定是一位神童!举人随即向蔡伯俙父亲力荐,无论如何要让蔡伯俙去参加京城的童子试。

这一年,真宗诏告天下,要在次年的立春这天,在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举行童子试。举人得知这个消息,已经是当年农历八月了。福清距离河南开封数千里,于是在举人催促下,蔡父早早动身,带上蔡伯俙千里迢迢赶往汴京。

蔡家世代务农,一年收成仅够全家不饿。他们只能借了些许盘缠启程,但这点钱仅够吃饭住宿,不能买马,也雇不起轿夫。蔡父只好背着儿子一路跋山涉水,晓行夜宿,走了近两个月,才到达京城地界。

汴京城门有人值守。门监看到蔡伯俙骑在父亲身上,便开玩笑地对他说:“你骑父作马。”蔡伯俙回应门监道:“父望子成龙。”就因这事,蔡伯俙的才名很快轰动了整个京城。

大宋的童子试,又称童子选、童子科、童子举,很像今天的大学少年班选拔考试。内容上,不是考儿童能识多少字,而是考儿童的记忆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背下考官念过的诗词文章;对象上,年龄十五岁以下、能背诵经书、会写诗作赋的孩子才能向州府报名,获得皇帝亲自考核的殿试机会。这一年,从各地赶来京城参试的孩子不到20位。经过层层筛选,蔡伯俙顺利拿下殿试资格。

到金銮殿接受真宗皇帝赵恒面试时,蔡伯俙背诵了这次童子科考试题目真宗的“御制诗”。蔡伯俙在皇帝面前一点也懂得不害怕,反而朗诵得绘声绘色。真宗龙颜大悦,他认为盛世才能出神童,当即赐诗一首给蔡伯俙。诗曰:

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孩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方渐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赵恒鼓励蔡伯俙勤学上进,更点赞了蔡伯俙的家乡福建。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此句因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真宗又赐予蔡伯俙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职务,命他与晏殊一起,留在东宫,给年龄与蔡伯俙相仿的太子赵祯(1010-1063,即后来的仁宗皇帝)当伴读。晏殊是在景德二年(1005),14岁时通过真宗面试,当了秘书省正字,在秘阁读书,后来也被安排陪太子赵祯读书的。

对此,《榕城考古略》亦有记载,“蔡伯俙,福清人,四岁能诗。元符中,举神童。真宗赐诗宠之,即日释褐,后授守秘书正字,寻赐进士出身”。

一天,与太子在宫苑学习绘画,蔡伯俙画了一幅农民“蒿目菜色图”。正巧真宗前来探望,看到农夫“蒿目菜色”,问他:“老百姓为什么如此憔悴?”蔡伯俙回答说:“臣的家乡是穷乡僻壤,那儿的百姓个个都是这样黄瘦。”真宗听了,喟然叹息,良久无言。

仁宗在位时,蔡伯俙担任了分管农业的司农卿,直到83岁时退休回归故乡。蔡伯俙归乡后,居住在福州,辞世时享年87岁,皇帝为其在福州修建了“尊儒坊”。福州蔡奇巷位于东街北隅,旧名尊儒坊,因蔡伯俙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任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