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明代王象晋的《郡芳谱》释义:“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可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分为年里春和年外春两种。在农历十二月份内,俗称年里春;年外春,指立春在正月初一以后。农谚:“立春三日,百草发芽。”季候随着春来渐趋暖和,草吐绿色,象征万物复苏。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古代立春前,民众纷纷入庆城寺闽王祠前取土,以捏制泥牛,称作“乞土仪式“。表示准备春耕,答谢开闽王审知的历史功绩。福州官府都要在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鞭春”大典。“鞭春”也叫“打春”,又叫赶春牛。就是告诉农人,农闲已过,应该积极准备耕作。
“一来风调雨顺,二来地肥土暄,三来三阳开泰,四来四季平安,五来五谷丰登,六来六畜兴旺……”这首福州话立春歌谣至今流传不衰。立春日的这些旧俗,体现了福州先人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生活和睦、经济繁荣、吉祥安宁的向往和祈盼。
在现在的福州,立春这天早晨有燃放鞭炮接春和接春纳福吃春饼喝春酒习俗。春饼在晋代就有记载那时叫春盘,又称五辛盘。到明清时期,春饼卷裹好菜蔬入油锅炸,再入食又称春卷。在制作福州“春饼”的时候,可多放些豆芽菜和韭菜,其中豆芽菜所占比例要多些,豆芽菜有清热健脾的功效,韭菜则是“助阳升发”的食物,如此“寒温搭配”做出来的“春饼”在立春时节食用对身体更有益处。在福州立春这天还要“咬春”。咬春则是咬甘庶。由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取吉利的意思。
福州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的说法。立春既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冬季的结束跨域,因此食用萝卜也便成了立春的一个习俗。福州人立春这天也吃生菜,生菜即春菜,取“迎新”之意。不过生菜营养含量丰富,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抗氧化物、维生素B1、B6、维生素E、维生素C,还有大量膳食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如镁、磷、钙及少量的铁、铜、锌。加强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可以常吃生菜。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今年是正月立春,所以“春水”迟。另外还有“立春落雨至清明”,意思是立春那一天如果下雨,预示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今年立春是阴天,所以预计这阶段是便利出行的。不过“春天后母面”,意思是入春以后,天气就像继母的脸色,阴晴冷暖无常,让人难以捉摸。立春后,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因此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另外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太极拳、体操、慢跑、散步、郊游登山、骑车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若到雪消去,自然春到来”,立春到了,冰雪消融,山河大地一齐新,神州大地的春光无限美好。拥抱春暖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