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明戏流传于福清、平潭沿海一带。据平潭县老艺人相传及1963年福清县文化局编印的《词明戏音乐》一书记载,明代中叶,福建巡抚谭纶与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在福建沿海领兵抗倭。谭纶向来喜欢戏曲,遂带来一个熔海盐腔和弋阳腔为一炉的四平戏班。此时福州地区的地方戏——闽剧尚未形成,四平戏遂在当地流行,并且在保留四平戏腔调基础上,改用福州话演唱对白。因为源出“四平”,又在演唱时多用和腔、伴唱,不用管弦伴奏而唱词明白如话,故称“词明戏”。
早期词明戏行当体制,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角色,艺人自称“梨园子弟”;后台5人,乐器为清鼓、小锣、大锣、大钹和钹。演出时,前台干唱,后台帮腔,使用曲牌多系南曲”驻云飞”、”红袖袄” 、”泣颜回” 等。传统剧目很丰富,有代表性的称“五袍戏”,即红袍戏《刘知远》,白袍戏《薛丁山》,绿袍戏《关羽》,黄袍戏《赵国胤》,黑袍戏《张飞》(另一说是白袍戏《关羽》,青袍戏《梁灏》)。此外,常演的剧目有《葵花记》、《金印记》、《吕蒙正》、《刘锡》、《反五关》、《乌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尚有《孩儿井》、《白马尊王》、《杀鬼魂》、《九使传》、《金凤记》、《烈妇记》等,为本省其他剧种所罕见。
清初至中叶,词明戏进入兴盛时期,戏班从20多人发展至六七十人,行当角色从7个发展至9角,随后又衍变为12个角色。剧目也增加了《三国》、《杨家将》等连台本戏。清中叶后因唱方言的平讲戏盛行,词明戏开始衰落。到20世纪20年代,福清县仅存一个词明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岛演出中,因渡船过海遇风浪而翻沉,大部分艺人罹难,词明戏从此濒临消亡,少数艺人改习提线木偶,用词明戏音乐曲调演唱,时称“词明线戏”,仅在民间社火神诞、婚丧喜庆期间作业余演出。
现在,福清、平潭城镇已看不到词明戏,惟独在平潭岛南部敖东乡小渔村里,有几个老艺人利用闲暇或民间节日表演“词明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