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古镇渔溪

古镇渔溪

广告位

渔溪镇古称虞阳,晚唐设镇,后因境内有一溪满溪是鱼,人称“鱼溪”,久而久之鱼溪成了古镇代称,渐渐演变成古镇“渔溪”。地处福清市西南,福厦线两侧,北临东流入海的渔溪下游渔溪是一个古老集镇。晚唐置镇,历史悠久,迄今有1050多年历史,是福清的”老五镇”之一。

如果一砖一瓦能讲话,或许是个男低音,用穿透力强的嗓音细说渔溪镇各大家族与海上丝路的故事,每一块砖都是先人智慧和财富的结晶。踏入渔溪的村庄,几乎每栋房子都和华侨有关,最老的大宅建于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人来自千岛之国印尼。

林家大院门前有一棵三人才能合抱的大樟树,是村里最壮观的樟树,这树就像沿着海上丝路闯荡四海的福清人 ,这是清末林家一位少年远赴南洋走的那天,与父亲一起种下的。父亲说:“在南洋只要能干、只要对人家像对自家人一样好,就能像这棵树一样长大。”

林家大院位于侨丰村陈白自然村,依山而建一前一后两座大宅院,藉红砖小广场连成一体。一座是明隆庆年间建筑,一座是民国建筑。前者先人藉明朝中期重开海禁下南洋后而建,后者为民国子孙所筑。前者是传统民居,后者是杂糅西式建筑风格的二层楼建筑,外加三座有五层楼高的碉楼。

黄家红砖大厝,面宽20余米,厝长近50米,极精美,里面有36间房。与福清的许多传统大宅院有些不同,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元素。红砖大宅正中顶部建筑具伊斯兰建筑特色穹隆,宅内不少建筑也很容易让人想起伊斯兰建筑的尖拱、马蹄拱、圆弧拱。这与黄家百多年代代有人在印尼打拼有关,印尼一半以上的人信伊斯兰教,黄家人与他们成为知交。

郭氏祖屋位于联华村朱里自然村,1860年建,占地约10亩,有大小房屋近百间,为硬山顶建筑,共三进,有护厝五个,近百间屋由多条纵横相连的巷道沟通,祖屋内部每条纵巷既是通道,又是分隔界。将房间按生活功能分成两半,巷子的一边是住房,另一边是厨房,还有一个小天井,便于透光透风,也便于排水。在每一间房屋上端,还有供人躲避藏身的暗室,外边用木板作遮挡,人藏身里边,外边的人很难发现。当地村民称郭氏祖屋内的巷道为“泥鳅巷”,外人走进祖屋,如同走进一个迷宫。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西北的黄檗山上。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是福清最早的佛寺之一,是隐元禅师开创中日黄檗文化交流的圣地,是日本滋贺县黄檗寺的祖庭。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法师任万福寺住持。清顺治九年 (1652年),隐元法师应日本法师多次邀请,率领僧俗三十多人自厦门乘船东渡日本,顺治十六年 (1659 年 ) 日本皇室在京都宇治的醍醐山麓赐地一万坪给隐元创建新寺。新寺建筑、雕塑等一概仿照福清的万福寺,保持明代的风格。为了不忘本源,新寺仍取名为“黄檗山万福寺”。从此便有中国的“古黄檗”与日本的“新黄檗”之分。

福清市渔溪镇人很自豪,八闽中枢要地——福州市鼓楼区只有一条郎官巷,一个小小渔溪镇就有北郎官村、南郎官村、郎官山、郎官境、郎官古渡,郎官古渡的年龄与郎官巷差不多大,都起于宋朝。它同时也是二、三十年代福清华侨出国的主要渡口之一。

后来,海禁大开,福清沿海一带自古缺水,一遇干旱之年,庄稼颗粒无收,乡民为避天灾人祸,纷纷背井离乡,远走南洋。那时陆上交通十分不便,唯有乘船外出,郎官古渡就是他们远行的起点。据记载,当时南下南洋的乡民十有六七是由郎官古渡登程的。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