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海滨邹鲁,状元之乡

海滨邹鲁,状元之乡

广告位

长乐有东西“状元坊”,南面还有“榜眼坊”,何等荣耀。前后十一个状元横空出世,因此才有当之无愧的“状元之乡”美誉。士子中状元除了自身勤奋努力,还离不开老师的指点,这些状元的教练,有的学富五车青史留名,也有的默默无闻,甚至连姓名俱无,只留下书斋名扬四方,长乐有“一师两状元”和“一堂三状元”的故事,还有不少异域的状元,也与长乐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滨小城长乐真是:状元之乡美名扬,文风蔚然赛邹鲁。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天看”,状元是我国科举时代天空的明月。中国由唐初到清末,共有文状元504人。一个老师同时教出两个状元、一个榜眼,在前后12年中享誉全国。

这个奇迹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的长乐县,先是学子陈全于永乐四年(1406)中了榜眼,接着马铎于永乐十年(1412)中了状元,再接着李骐于永乐十六年(1418)又中了状元。当时长乐只是一个人口不到6万的小县,连续出现科考佳绩,这现象自然为乡老津津乐道。这个老师叫陈洵仁。

陈洵仁(1355-1416),字思允,旧属昌化乡十九都江田二图,今江田镇团结村人。少年聪颖,博览群书。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以邑庠生(秀才)参加乡试,与叔父仲完、从弟湜同中举人,时称“一门三举子”,洵仁名列全省第七。洪武十八年(1385)春闱,30岁的陈洵仁,又与从弟陈湜连捷殿试进士,家族以此为荣,立“双桂堂”于乡中。这一科有特殊意义,因为明初开科取士始于洪武三年(1370),后因南北科场弊案被停,直至洪武十七年(1384)才恢复乡试,参加考试的举子人数增加了几倍,及第比率大大降低。洪武年间,长乐只有3人中过进士,陈洵仁以优异成绩名题金榜。陈洵仁文采出众,入仕后耿直敢言,凡所弹劾,虽权臣贵戚都无所避讳,明太祖知道他心地坦荡,常常优先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名望重于一时。本来在仕途上顺风顺水,无奈他因父亲的冤情,向朝廷提起诉告,得罪了皇帝,以“忤旨”罪名,罢官回家。

回家乡后,他选择附近的鹿门山为隐居之地,构筑“鹿门精舍”为读书之所,过着淡泊宁静的隐士生活,陈洵仁把自己的家宅名为“挹翠轩”。是引翠入室的意思。同样表现他高洁的情怀,高雅的情趣。

洪武三十一年(1398),长乐知县王遵道尊崇教化,倡办社学,听说陈洵仁品学兼优,以重金礼聘为“东溪精舍”讲席。陈洵仁教育理念高人一筹,讲学不袭旧俗,在山林夜幕松脂火光中,师生共同锻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特辉煌的一页。数年之后学子十人,九人中进士(其中马驿、李马为状元,陈全为榜眼),另一人中举后,不事科考而成为著名画家。

培养人才,师资是关键。实践证明他的教学卓有成效。十人皆擢巍科,“长乐文风为之大振”。县治前状元坊有联云:“七载两抡元,天颜志喜;十洋重应兆,地脉钟灵。”一师两状元,成为千古美谈。

陈文龙,出生于莆田,成长于长乐,奋战于兴化,尽忠于杭州。陈文龙故里阜山陈姓祠堂,正中一联熠熠生辉:与岳武穆后先辉映南枝棘竹共孤忠;为文信国生死至交北顾伤心同一节。这联把陈文龙列位于岳飞之旁,忠心爱国的志向同归一节。他那爱国爱乡的精神,值得后辈传扬与学习。正厅的牌位前,有青石刻制的陈文龙的《元台碑文》,细细研读,也许,那文字间可以感受到陈文龙的心路历程,可以体会他的生命风范。

姚坑村与阜山村紧紧相连,明教堂就建在姚坑村,这个小村庄全村姓姚,淳熙五年,姚姓子弟姚颖从明教堂出来,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宝佑元年,又一个姚姓子弟姚勉从明教堂出来,一样得中状元。阜山陈文龙在这出过两个状元的明教堂读书,天天沉浸在状元的氛围之中,天随人愿,他一样得中状元。这小小的村庄出了三位状元,荣耀无比,成为长乐这块土地上耀眼的光环。姚姓祠堂有幅对联:九世双元十进士,三朝一侯八大夫。面对培养出三位状元的明教堂,只能感到由衷的仰慕。

明教堂大门口,有一座齐胸高的石碑,碑上刻着三个圆点和“元台”二字,落款“咸淳壬申岁立,状元陈文龙书”。据资料显示,这是陈文龙连续升官后回故里所书。这三个圆点,即三个状元,这石碑显然是“三元台”碑了。当年陈文龙中状元后,又荣升,回归故里,来到自己曾经读书的私塾,回想这明教堂曾经出过姚氏的二位状元,加上自己又一状元,意气风发,毅然提笔写下“三元台”。小小书斋,走出了三位状元,这也只有长乐这一方水土滋润孕育的结晶吧。

千年古邑,文风炽烈。一个个关于状元的美丽佳话在传颂,无论是本土十一名状元,还是非本土状元与长乐结下的缘分,都为长乐这片土地所包容、积蓄,让这片土地文风更肥沃与厚重,为后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承载的良好环境和养分,并不断滋生出源远流长的崇文尚教之风。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