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州方言中,喜娘称作“伴房嬷”,是福州民间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婚礼司仪。喜娘帮助不谙世事的新人完成接亲、拜堂、敬茶、滚床、添花等礼节。
喜娘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福州地区传统贺新婚致辞表演都会邀请资深喜娘来撑场,犹如西方文化中的见证人致辞,只不过福州喜娘采用的是说唱方式。在夜店,调动气氛需要DJ,调音师,灯光师和舞蹈气氛组,但是在福州的婚礼上调动气氛,只需要喜娘的一张嘴。
作为职业喜娘,张口就能来一段押韵喜词是基本技能,这比西海岸的说唱有着更久远的渊源,堪称中国最早的喜庆Rapper。针对不同的场景,她们会抽调自己脑海里的溢美之词,随口而出,平仄押韵,舌灿莲花。比如新娘刚到新郎家,她就开始Freestyle:“新娘进门,福寿双全,花开四季,孩儿坐盆。”
优秀的喜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为整场婚礼注入灵魂,因为她们可以把福州话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时候一整段祝词张口就来,语速快到一些年纪稍微轻点的福州人都听不出来。“脚踏石板四角厅,七柱八扇大官厅。金字牌匾厅头挂,子孙世代好名声。厅前发炮非常多,贺喜至亲闹今朝。年老至亲厅中坐,年少至亲看嫦娥。一合喜烛插两旁,状元榜眼探花郎。五代同堂高官做,百子千孙汇团圆。”
找到一个好的喜娘,婚礼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如果你手头拮据,婚礼硬件设施不太齐全,没关系,找一个喜娘,她能用手里的麦克风让每个客人都留下深刻印象。过来人都会告诉你,婚礼上其他钱可以省,但是喜娘的钱不能省。
素质优异的喜娘,甚至会变身为招财猫,为你在婚礼上招来更多钱财,因为这可能会关系到她的绩效。过去喜娘会向客人敬甜茶,客人会放一角两角叫花纸,这是喜娘额外收入。现在与时俱进,婚礼上喜娘还会带着新人向亲戚讨红包,并大声喊出见面礼的金额,如果把客人说高兴了,客人甚至会随手塞个大红包给喜娘。
“一对新人站面前,两心相映甜又甜,三生有幸结良缘,四方朋友来得诚,五子登科合家欢,六盛成功今团圆,七星高照全家福,八仙过海来祝福,九九归一梦成真,十全十美幸福财,大家为叔叔婶娘鼓掌。”刚说完,叔叔就掏出了50万贺礼。难怪有人总结这是一个说尽世间好话的职业。
几乎可以这么说,在福州,没有喜娘的婚礼就像炒菜没放盐。新郎和新娘的身边如果没有站着喜娘,就跟明星三缺一似的。作为婚宴的润滑剂,喝彩文化的开拓者。有人甚至就是冲着喜娘去参加婚礼的,两三场婚礼同一天撞上,会看看哪一场请的喜娘绝活更多,就去那一场。
在婚礼环节中,喜娘帮助不谙世事的新人完成接亲、拜堂、敬茶、滚床、添花等礼节,教会新人懂得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在现场渲染热闹气氛,堪称婚礼全能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性知识教育还未普及,喜娘还得充当新郎新娘的性启蒙老师。
中国最早在《礼记》这本书中就记载了喜娘制度。喜娘历代都有,《红楼梦》里也有喜娘。比如贾宝玉结婚那场,就明确写出了喜娘在实用性和礼仪性两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喜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今天,在福州当地,业务能力过硬的喜娘收入当然不菲。